芜湖漕酱业与泾县“水东翟氏”家族

2013年04月08日 | 阅读:207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一)芜湖臭干子香飘海外
  最近,在报纸上读到一则“解乡愁”的有趣报道:久居台湾的一位姓顾的乡亲,不久前去美国旅行,在纽约报纸的广告上,发现号称“南北美食”的“油炸臭豆腐干”之名赫然在上,馋得他口水直流。当他走进那家餐馆时,招待送上来一只小盘,一半是泡菜,一半是七八块形如三角的油炸臭豆腐干,沾上蒜末酱油一尝,可真有点记忆中的滋味。可是,一算帐,要价美金5.5元,外加8.25%的税。这位顾先生慨然感叹道:“乡愁的代价,有时真是不能计算的。”
“臭豆腐干”,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用油一炸,风味美妙;尝上一口,回昧无穷。妙就妙在这只有方寸大小的美食里,却包含着“香”与“臭”对立统一的哲理。昔日,花上一两个铜板(当时三个铜板合一分钱),便能尝上一块。上、述故事表明,芜湖漕酱制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价廉物美、闻名遐迩。浪迹天涯的游子为了尝上一口,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正说明芜湖饮食文化所赋予的凝聚力量。芜湖漕酱业象一条彩色的纽带,紧紧地系在海内外乡亲们的心上,意与意相通,情与情相连。

  (二)与漕酱业结下百年之好
  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是一个古老的商业重镇,素有“商业名城”、“甲于江左”的美誉。芜湖漕酱业在这块江南渔米之乡的沃土上,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利,在全市形成一个网络遍布,实力雄厚、风味独特,颇有影响的行业。它不仅是芜湖人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千百年来已成为芜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尚属罕见。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的一百年间,泾县“水东翟氏”家族翟寿芳(约1839—1905年)、翟肇周(1874—1933年)、翟本槐(1900—1961年)祖孙三代人的精心耕耘,为芜湖漕酱行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苏浙皖三省交界的丘陵地区,便成为太平军与清军争夺的主要战场之一。当时,出生在泾县水东书香世家翟府的翟寿(潄、守)芳,独自一人跑到芜湖来避乱;战后,翟寿(守)芳在芜湖中长街的北侧开设了一家“翟恒丰酱园”(后买给“陶仁和药店”),并向清政府捐班四品官衔。自此“水东翟氏”家族与芜湖港酱行业结下了百年不解之缘。“翟恒丰酱园”开业后,正值清光绪2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将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六年之后,满清皖籍重臣李鸿章又把镇江七浩口米市迁入芜湖,芜湖遂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从而促进了工商各业的发展。芜湖著名的“十里长街”上,商贾云集、洋行兴起、店铺林立、会馆骤增,沿青弋江而下,直至江口,笛鸣人欢、运输檠忙。这时,芜湖的人口已激增到10万;人口的剧增,必然扩大了对漕酱作坊生产的酱油、米醋、酱菜、腌菜、豆腐、干子的需求量,尤其是那些船工、脚夫、搬运工、小商贩门,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们。占领有利位置的“翟恒丰酱园”,经营业务也飞速发展,职工人数日众。从此,翟寿芳家道中兴,除“翟恒丰酱园”之外,又先后创办了一家杂货店,一家米行和一家香烛店,在芜湖形成一条翟家街,并在马鞍山、巢县、湾址购置了大量的房产和地产,使其成为芜湖商界的新秀。后来,芜湖漕酱坊的巨子吴荣礼、伍道和、翟本堂、查兴茂等都是出自“翟恒丰酱园”的门下。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