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株洲袁氏10代同堂祭祖几十年来头一次
4月3日讯(株洲晚报记者旷昆红)“弘扬家族之精神,立足敬宗睦族之本,昌后世之文明。”在祭祖开始前,有的袁姓后人摇着脑袋,用旧时私塾老师念经书的腔调读着祭文,听起来抑扬顿挫,韵律感十足。
百井袁氏是株洲本土大姓,经过本报“百家姓”栏目报道后,不少袁氏后人和袁氏修谱委员会取得联系,希望修谱委员举行一次祭祖。经过一个多月的前期筹划,3月31日,祭祖终于在芦淞区五里墩乡百井冲举行。
几十年来,这个家族头一次举办这样的聚会,百井1000余名后人从四面八方赶来,10代同堂祭祖,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激动的表情。
庄严的祭祀典礼上,袁氏后人一拨拨虔诚地向祖宗寿孙公和寿孙公母亲三叩首。
来拜祭的,年龄最大的袁天福97岁,他颤巍巍地走近墓碑,带着老花镜,凑到碑前仔细地阅读历经风霜洗礼的碑文;1岁8个月的袁晨曦被父亲抱到墓前,叩首的姿势很稚拙,父亲在他耳边说,“晨曦要记住,这里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哦。”
“乡音无改鬓毛衰。”75岁的袁茂如动情地诠释了这句诗。袁老1964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直至退休。尽管袁老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和其交谈,仍然是一口湖南话。袁老说,退休后,在株洲盖了几间房子,每年秋天回来居住三个月,“北京再大再繁华,那也不是我的家啊!我的根在这里,只有回到老家了,在家门口听着树叶落下的声音,才觉得踏实。”
《论语•学而》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一个故乡纷纷沦陷的时代,一次庄严的寻根之会,或许可以视为一次重建民间社会的尝试,归属与互信,当能从中生长壮大,最起码,在某个心无所依的夜晚,当时阖族同欢的场景多少能给天涯游子一点安慰。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