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 徐姓进入四川
徐国灭亡后,末代国君章禹奔楚,子孙散居开来。随后的2000多年,徐姓复兴于汉,盛于唐宋,繁衍昌盛,文臣武将,文人骚士,学术精英,农工耕辛,忠节高尚,名贤辈出。魏晋时期,徐姓人开始进入四川,但一直发展得较为缓慢,没有多少名人显现。到了明清时期,四川徐姓人开始活跃起来。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后裔徐镕、徐锡、徐铎先后入川定居,被现今成都及周边的徐姓人奉为入川始祖。
湖广填四川运动中,大量徐姓人迁徙入川,奠定了现今徐姓成为四川大姓的基础。
先秦时期 徐国灭亡后,徐姓人四散开去
夏朝至秦初,徐姓活跃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之间的江淮地区。徐偃王之后,徐国国力大减,分衍出一些小国,这些小国有各自的国君,都奉徐国为宗主国。
春秋时期,中原一带的诸侯国纷纷称雄争霸。徐国南边的楚国国力开始雄厚,徐国也趁势而起,兼并了周边一些小国,还与北边的齐国和鲁国、南边的楚国和后来的吴国发生战争,意图走上复兴之路。
公元前530年,楚国讨伐徐国,徐国打不过,只得依附楚国。公元前512年夏,吴国出兵徐国。徐国末代国君章禹选择投降。由此,从夏商周到春秋,历经44世国君,存在了1649年的徐国宣告灭亡。
献出国土后,章禹带领部分臣民逃奔楚国,楚国把他安置在筑城(今安徽亳州城父集)。徐国的遗民四散开去,以国为姓,是为徐姓。
徐国灭亡前,徐人的活动范围,大致以淮河为中轴线,向北到达江苏徐州乃至山东曲阜,向南到达安徽舒城县、庐江县、巢县一带,主要分布在淮河中下游流域,局限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今安徽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南部一带。徐国灭亡后,徐国遗民分散迁徙到多个地方。
秦汉时期 从东部沿海,不断向四方播迁
先秦时期的徐姓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在淮河中下游流域,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包括现在的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一带。到了秦汉时期,徐姓人从这一区域不断向四方播迁。
由于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在陕西关中,不少徐姓人因效力于朝廷而迁徙到了关中,逐渐形成徐姓十大郡望之一的新丰郡。在这一时期,徐姓人还有播迁到天津、甘肃、广西、福建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想要长生不老。一个叫徐福的方士,走进了历史中。《史记》中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徐福上书说,海外能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秦始皇高兴得不得了,叫他赶紧出海去找仙药。结果,徐福带着3000名童男童女出海寻药,再也没有回来。徐福去了哪里,说法很多,如今较为主流的看法是,徐福到了日本。
徐福去了日本发展,在中国的徐姓人也在继续朝更宽更广的地域繁衍发展。在山东的徐姓人,由于根基扎得深,出的名人也最多。除徐福外,西汉时有松兹侯徐厉、东莞侯徐费、涿郡太守徐明、礼官大夫徐生、精通徐氏之学的徐良,还有徐房、徐勃、徐伯等,东汉时期有徐业、徐岳等。
在秦庄襄王当政时期任国宰相的徐诜,他的第6世孙叫徐光,是西汉的下邳(治所在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太守。徐光的玄孙徐安仁有两个儿子:徐丰、徐霸,分为北、南两支徐姓,徐丰成为北徐祖,徐霸成为南徐祖。
西汉末期,徐偃王二儿子衡的后裔余姚徐氏中,有个叫徐元泊的人。徐元泊在阳朔2年(公元前23年),举家渡过长江,迁到姑蔑(今浙江龙游)。如今,在南方很多徐姓人的家谱中,都奉徐元泊为始祖。
进入东汉后,徐姓人继续人才辈出。其中,以东汉末期陇西的徐淑、江西南昌的徐稺和东莱的徐岳最为有名。从3人所在的地域可以看出,徐姓人已经发展到西北和南方的广泛地区。
徐稺(又作徐稚),别名徐孺子,江西南昌人,是当时著名的名士,世称南州高士。以“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处世哲学受到世人推崇,被认为是人杰的典范和楷模。
徐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他,曾在南昌市内的青山湖畔建有徐孺子祠堂,还在他的故居修建了一座纪念亭,最初叫孺子台,后来又更名为聘君亭、思贤亭,最终以孺子亭命名至今。现在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园、高士桥,都是以徐稺的字号命名的。
徐稺的子孙先是迁居到浙江龙游,后来又分散到浙江、江西、江苏等地的多个地方,江阴梧塍徐氏就是徐稺的后裔。如今台湾的徐姓人,大多奉徐樨为太上始祖。
魏晋南北朝时期 播迁地更广,南迁散居到四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徐氏的播迁地更为广泛,主要是南迁,进一步散居到今河南、山西、北京、河北、湖北、四川等地。由于徐姓主力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中国北方的几次战乱对徐姓的伤害相对要轻一些。
三国时,徐姓名人主要集中在曹魏和孙吴政权。如先跟刘备后入曹魏的徐庶,“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曹魏大臣徐宣、徐邈,将领徐晃,东吴政权中的将领徐琨、徐盛等。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被塑造成孝子的典范。《三国演义》中说,徐庶从了曹操后,一言不发,不为曹操出谋划策。但据有关学者考究,徐庶还是为曹魏政权做了很多事情。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曹操派往长安,防备西凉的马腾。曹丕建立魏国后,任命徐庶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北伐时,徐庶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
东汉末年的文学很是繁荣,出现了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之一的徐干,是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人。徐干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专注于学习,沉浸在典籍中,过着极为贫寒清苦的生活。徐干善长诗、赋,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是“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在游戏《三国志》中,徐晃是一个武力高强的曹魏将领。事实上,徐晃的确如此,他南征北战,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屡立战功,位列曹魏政权“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之一。
建安24年(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攻打驻守樊城(今湖北襄樊)的曹仁,声势一时“威震华夏”。曹操指令徐晃援救曹仁,徐晃率军与关羽对峙。
关羽和徐晃是同乡,关系很不错。战前,两人进行了友好对话。说完后,徐晃大声下令:“得关云长首级者,赏金千斤。”关羽大吃一惊:“哥哥嘞,你说的这是啥子话哦?”徐晃回答说:“这是国家之事。”随后,两军展开混战,关羽被徐晃击败,徐晃穷追不舍,关羽败退,樊城之围终于被解。
在孙吴政权中,有一个叫徐琨的将领,身份比较特殊,是孙权的表哥。徐家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的一大豪族,与郡中的孙家关系不错。徐琨的父亲徐真和孙家的孙坚走得更近,孙坚把妹妹嫁给徐真,生下了徐琨。
徐琨在征讨刘表部下江夏太守黄祖的战役时,徐琨中箭身亡。徐琨的儿子徐矫承袭广德侯爵位,因助讨山越有功,当上偏将军。徐矫死后,因为没有后代,由弟弟徐祚承袭爵位。徐祚以战功官至芜湖督、平魏将军。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战乱不断的一个时期,大量北方人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迁徙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史罕见。在迁徙的人群中,主要形成了三大支流。
一是当时被称为“秦雍流人”的今陕西、甘肃、山西的人,二是被称为“司豫流人”的今河南、河北的人,三是被称为“青徐流人”的今山东、江苏、安徽的人。东晋以至南朝宋、齐、梁、陈政权的上层人物,大多出于这一支移民。在这3支迁移大军中,徐姓人在“青徐流人”中最多。
从山东南迁的东海郯县徐氏,在新的郡望又重新昌旺起来。在南北朝至唐末近500年间,这支徐姓中,不少人世居高官,地位显赫。淮楚直系有7人担任宰相一级的高官,7人被招为驸马,其他大小官吏难以计数。
南朝梁朝时期的徐摛、徐陵父子,在文学上很有成就。徐摛写文章喜欢标新立异,不拘于已有的体裁,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大文学家庾肩吾并称为“大徐庾”。徐摛的儿子徐陵,也是一个文学家,与庾肩吾的儿子庾信并称为“徐庾”,两对父子,都在文学上很有成就。徐摛、徐陵家族在南朝、隋初纵横政坛、文坛上百年,门第显赫。
梁朝时,还有一个来自四川的徐姓猛将,叫徐世谱。徐世谱是巴东鱼复(今重庆奉节,原属四川)人,武艺高强,擅长水战。55岁那年,徐世谱去世,谥号为“桓侯”。
在南朝为官的徐姓人还有徐文盛、徐勉、徐君实、徐亥、徐节、徐德言等。在北朝,也有不少著名的徐姓人,如北魏医学家徐謇,儒家学者、经学家徐遵明等。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为躲避战乱,分三次陆续南迁
隋唐时,徐姓人在前期繁衍生息的基础上,形成了东海郯城(今山东郯城)、东阳(今江苏盱眙)、长城(今浙江长兴)、琅琊(今山东胶南)、濮阳(今属河南)、于潜(今浙江潜阳)、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瑕丘(今山东兖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范阳(今河北涿县)、南昌(今属江西)、衢州龙丘(今浙江衢县东北)、会稽(今浙江绍兴)等郡望。
在这一时期,发生过多次战乱。因为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北方的徐姓人继续南迁。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徐姓人南迁可分为3次。
第一次在隋末唐初。在政权更替的过程中,北方徐姓人为避战乱被迫南迁。唐初高宗时期,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跟随陈氏父子的中原将士中,有徐姓人徐九佐,在福建安家落户,成为福建那支徐姓人的先祖。
第二次南迁在安史之乱期间。安史之乱历时8年,中原地区的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不少徐姓人被迫迁居南方。
第三次南迁在唐末黄巢起义期间。黄巢起义历时10多年,转战南北,不少徐姓人跟随义军到了南方,一部分人在当地落籍定居。
在唐朝,徐姓人出了3个宰相:给唐太宗、唐高宗当过宰相的徐世勣(李勣),唐懿宗的宰相徐商,徐商的儿子、唐昭宗的宰相徐彦若。
在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还有很多著名的徐姓人,如著名书法家徐浩,诗人徐寅,画家徐熙,太保、齐国公徐洎,徐洎的5个儿子“梦征五凤”徐永、徐盛、徐奇、徐洪、徐攀,精于星命之学、曾创算命中的“四柱”法的徐子平,南唐魏王徐知证,南唐梁王徐知谔等。
宋元时期 四川的徐姓,人口稀少还不多
宋朝时的一份珍贵资料显示,宋朝时,徐姓人口大约有84万人,是全国第17大姓。江西的徐姓人口最多,大约有19.74万。四川大约有4.5万人,是徐姓第七大省份。总体来说,宋元时期的徐姓人,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发展繁衍,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的徐姓,还处于相对人口稀少的阶段。
在南唐到北宋初年期间,广陵(今江苏扬州)出了两个著名的徐姓兄弟:徐铉、徐锴。徐铉是文学家、书法家,徐锴是文字训诂学家,时人称他们为“二徐”。
南唐画家徐熙的3个孙子徐崇勋、徐崇嗣、徐崇矩,在北宋时都成为著名的画家,被称为“徐家三兄弟”。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徐崇嗣。徐崇嗣集采众家之长,在画花鸟时自创了一种新画法“没骨花”。
靖康之难后,宋皇室南迁,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大量名门望族也跟着纷纷南迁,一批徐姓人也随着从江北迁居到江南,其中包括东汉末年的“南州高士”徐稺的后裔徐锢家族,徐锢成为江阴梧塍徐氏的一世祖。
南宋时期,徐姓人继续辉煌,出了多个名人。在南宋科举考试中,出过一个奇闻故事,主角叫徐履。绍兴17年(1148年),徐履在会试时考了第一名。当时的权臣秦桧很欣赏他,想把女儿嫁给他。徐履不想做秦桧的女婿,但又不能直接拒绝。殿试时,他不在试卷上作答一字,反而还在卷尾画一竿墨竹。徐履殿试交白卷,成为当时的美谈。
徐姓人有两个重要的堂号圣交、麦饭,都出自徐大受。朱熹听说徐大受的才贤后,专程去拜访他。徐大受家里不富裕,用葱花汤和大麦饭招待朱熹。饭菜虽然很简单,两人吃得都很高兴,成为一段佳话。徐大受的后人,以这个典故形成了圣交、麦饭两个堂号。
受战乱影响,徐姓人不断南迁。徐锢的五世孙徐千十一,迁到江阴县西顺令梧塍里居住。在江西石城的一支徐姓人,迁到福建汀州上杭、连城。元朝时,又迁居到广东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等地。江西宁都的一支徐姓人,从福建进入广东,迁到五华县。
元朝时,徐姓人主要在广东丰顺、梅县、海丰等地繁衍发展。
明清时期 徐镕三兄弟,入川定居后人多
到了明朝,徐姓总人口急剧增至至192万人,在全国姓氏总人口的排名中,也从宋朝时的第17名跃至第10位。浙江徐姓人有67万多,替代江西成为徐姓第一大省。
徐姓聚集地区仍在长江口三角地区,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广东重新形成了另一大块徐姓人口聚集地。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还是属于比较少见的姓氏。四川的徐姓人,还向两湖地区和南方迁移流出。
但也有一些徐姓人陆续迁入四川。如仁寿禾家的一支徐姓家谱记载,其先祖原是江西人,后来移居到湖广麻城。元末明初,入川始祖从麻城迁居到威远县蠺水凼,生了两个儿子。分家的时候,始祖给两个儿子两个信物:一个儿子是一方金印,另一个儿子是一个银盒,今后大家相会的时候就以此为凭据。两兄弟一个分居到了威远南道尖山子,另一个到了仁寿县唐家场(今禾家场)双桥。
住在禾家的这一支徐姓人,明朝末期,在“朝”字辈时,有4兄弟:徐朝山、徐朝甲、徐朝仕、徐朝第。徐朝山没有后人,徐朝甲的两个儿子从军后没有下落,徐朝仕到万峨寺出家为僧,后来做了白塔寺的祖师,徐朝第的儿子徐坤,因躲避战乱先迁居到蒲江,后到了洪雅白马坝。徐坤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徐应荗回到仁寿定居,二儿子徐应盛无后。
万历年间,曾任贵州瓮安县知县的徐深,落籍到渠县金江河畔营盘岭坎下(今汇北乡三合寨巴治对岸大巴河坎上)。
徐深有8个儿子,大儿子徐武平分迁到渠县大碑垭徐家堑,二儿子徐武治分迁到渠县三汇北坝徐家湾双古坟(今汇北乡北坝村),三儿子徐武荣分迁到渠县大竹烂泥扁,四儿子徐武绪分迁到达州徐家岩二坝,五儿子徐武明分迁到渠县寨子坡徐家沟,六儿子徐武吉分迁到仪陇县古垭场,七儿子徐武安分迁到广安石盘沱,八儿子徐武祥分迁到渠县新平镇,后来又迁到渠县荒田坝。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可以说是徐姓人中最为出名的一个人物,他的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四川有大量徐姓人属于徐达的后裔。
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从徐达传给儿子徐辉祖,徐辉祖传给儿子徐钦,徐钦的王氏夫人生了3个儿子,大儿子叫徐显龙,徐显龙有3个儿子:徐镕、徐锡、徐铎,他们后来都进入了四川。
徐镕,字德盛,号迁山,大约生于宣德5年(1430年)。天顺年间(1457年前后),徐镕以翰林院翰林的身份下派到成都,任成都府府宪,相当于是纪检监察官员。后来又任按察使司、山东布政使。
告老辞职后,徐镕哪也没去,而是回到四川,在成都府仁邑(今仁寿县)徐家坝(今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中心煎茶镇铧头嘴,成都人民南路南延线与红星路南延线中间)定居下来。弘治年间(1490年前后),徐镕在铧头嘴建造了徐氏家祠,作为家族祭拜典仪和接受家教的主要地方。
徐镕的三弟徐铎,考中进士后,也入川为官。最开始在理番府(今理县)任职,后来调到成都,在任上去世。他的儿子把他安葬在简州(今简阳)三葫芦,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到清咸丰年间,徐铎后裔已经繁衍成为一大家族,后人分散居住在灵龛院、葫芦嘴等地。
徐镕、徐铎入川为官,徐锡也跟着他们入川。徐锡没有职位,闲居无事,喜欢到处游玩。一次,徐锡到简州镇金桥(今简阳镇金镇)游玩,见那里山清水秀,心里很是高兴,于是定居下来。
徐镕、徐锡、徐铎三兄弟的后裔,聚居地域广,如今主要居住区域在成都市的新老城区和天府新区。主居地以简阳三岔湖、仁寿、仁寿龙正镇、眉山、丹棱为一线,向北到成都新老城区、郫县、双流、崇州、新津等为连线的四边形地域里。
徐镕7代孙、仁寿人徐佩弦,1618年考中举人,1631年考中进士。任职不久遇到清军进入中原,弃官返回四川老家。徐佩弦乐善好施,回家后,遇到仁寿闹饥荒,他慷慨地捐资救助上万人。
明朝弘治时期,江南有“四大才子”,许多人应该很熟悉。这“四大才子”中,就有一个徐姓人,叫徐桢卿,也是“弘治十才子”之一。
嘉靖年间,严嵩父子专权,最终把严嵩扳倒的人,叫徐阶;还有徐渭,他与解缙、杨升庵并称为“三大才子”。
上海有个地名叫徐家汇,其得名来源于明朝的徐光启。徐光启26岁(1587年)那年,另一个著名的徐姓人徐霞客出生在江阴(今江苏江阴),属于江阴梧塍徐氏家族。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把科学和文学融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随着湖广填四川运动的开始,南方大量徐姓人千里迢迢进入四川,为如今的四川徐姓人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他们与此前已在四川定居的徐姓人一起,成为如今四川徐姓人的先辈。原本定居在四川的徐姓人,也在省内流动,为徐姓人的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湖广麻城的徐必达迁到眉山,生了两个儿子:徐之如、徐之栋,徐之如的儿子徐现洪的后裔,主要分布在眉山秦家古新徐堰坎和多悦等地。徐之栋的儿子徐现彩的后人,主要分布在尚义黄庙子、悦兴春光。
乾隆年间,徐必达这支族人出了一个叫徐鹏的将军,曾受到乾隆的召见,赐予他蟒袍、玉带等。徐鹏有4个儿子:徐汝芳、徐汝相、徐汝汉、徐汝亮和几个女儿。
康熙36年(1679年),湖南永州府东安县陵零乡的徐汉传,带着儿子徐应梅来到四川渠县草坝场狮子岭(今宝城乡复兴村6组)后,徐汉传返回湖南,徐应梅留在了四川。徐应梅生了4个儿子:徐洪禄、徐洪福、徐洪祯、徐洪祥,从此在四川落业定居。
此外,广东长乐县绿坑径人徐桂,在康熙年间迁到泸州兴隆场一带;雍正9年(1731年),湖南邵阳的徐中礼、徐中道、徐中诗、徐中诰、徐中仁5兄弟和几十个族人入川,5兄弟定居在绵竹新市镇、什邡禾丰镇一带;雍正年间,徐德隆从江西龙南县迁入原华阳县,其后裔分布在成都、华阳、简阳、郫县、双流、眉山等地。
原本住在四川的徐姓人,也在省内不断流动迁徙。眉山一支徐姓家谱记载说,他们的先祖原本是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朝时迁到湖广麻城,又迁居到四川泸州石凤厢。在石凤厢传了13代后,徐宗道把父亲徐朝献的遗骨背着,从泸州出发,经过嘉州(今乐山)外老木孔,迁到眉山永寿天马山(今叶家坝)。到了天马山后,徐宗道从当地叶家手里购下房产,开始定居下来。
这支徐姓人奉徐朝献为始祖,如今广泛分布在眉山城区和各个乡镇,有的还分迁到彭山、乐山、西昌、遂宁、成都、广元,甚至黑龙江、上海、重庆、江苏、新疆等地。
在叙永的一支徐姓人中,至今家谱上记载着“拍锅分家”的故事。明朝崇祯12年(1639年),住在成都打金街的徐姓家族,把祖传下来的一个锣盘拍碎,老少子孙8人,每人都分得一块。徐四陪得了像梭子的一块,徐四倍得了像鳌鱼的一块,徐四子得了像花瓶的一块,徐四泰得了像西洋扇子的一块,徐四秦得了像缺角玉印的一块,徐四恭得了像官宦人家用的茶瓶一块,徐如林得了去小角的一块,徐海山得了像金钩挂鱼的一块。
后来,徐四倍定居在泸州小市。康熙年间,他的儿子徐文献文献迁居到叙永直隶军粮府南门外四十里顺德里四甲(今茶叶沟)落业。
和四川其他姓氏一样,在湖广填四川那场持续上百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中,徐姓人从外省迁徙入川和在四川省内迁徙的先辈中,有着太多的故事,实在难以一一讲述,只能挂一漏万,记取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清朝,徐姓人还出了官贵文名的江南“三徐”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他们还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的外孙;著名地理学家徐松;词人徐轨,女词人徐灿,医学家徐大椿,书画家徐枋,科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等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