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元春(1844-1908),字子熙,广西蒙山人(距离桂林市区180公里)。1844年2月8日生于蒙山镇城北街,1908年病逝于乌鲁木齐市,终年64岁。清末湘军将领。同治二年,由武童投效湘军,随席宝田镇压太平军,累擢为参将。后率部镇压贵州苗民,官至提督。中法战争中,助冯子材御法军。和议成,留镇广西。晚年因治军渐弛被劾夺职,戍新疆,卒于戍所。
苏元春,字子熙,1844年2月8日生于蒙山镇城北街,1908年病逝于乌鲁木齐市,终年64岁。1863年,他19岁时,随胞兄苏元章投湘军统领席宝田部,从此,走上军旅生涯。1867年,席宝田告休,苏元春接统中军,开赴黔东,镇压苗民起义有功,授广西提督。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苏元春率毅新军驻越南之谷松。由于苏元春抗法有功,被清朝廷任命为广西关外军事帮办。时年四十岁。
1885年1月,侵略军头子波里纠集两个旅团16000多兵力,发动谅山战役。在冯子材、苏元春率领下,向侵略者发起进攻,激战两天两夜,毙伤法军2000多名,缴获大批枪炮弹药,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取得中法战争的胜利。
1889年,苏元春由于作战有功,获清朝廷赏赐,晋封为二等轻车都尉,及额尔德蒙巴鲁勇号,赏加太子少保衔。时年45岁。
中法战争结束后,苏元春以提督军职督办广西边防军务10多年。为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
提督,明清武职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其制始于明,但当时并非固定之职官名称,不设员额,亦不常置。至万历时(1573~1620)始为专设之官。清因之。
于各省地方额设提督十九人,秩从一品,统帅所属绿营官兵。是一省绿营最高级军官。计有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兼辖水陆提督者,江南、浙江各一人;其以巡抚兼提督事者,有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人。另设外海、内河、长江、福建、广东水师提督各一人。凡水陆提督统辖所属官兵,各就其职掌,分防要地,或游弋巡哨,修整武备,皆受总督节制。
历代广西省政治经济中心在桂林,故省级衙门也都设在桂林,但从明代以后,提督衙门南迁到了柳州,清朝末年,清政府对法宣战,1885年秋,苏元春将广西提督署衙门从柳州迁往龙州办公。
龙州小连城原为小垒城,由五山峰衔接连成一道城墙故称小连城。据县志记载,清朝光绪12年(公元1886年)广西提督兼边防督办苏元春为抵御帝国主义者入侵,在中越边境线上修建工事和炮台,择小连城为军事指挥中心
1885年,苏元春随冯子材在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军。1885一1903年间任广西提督,并督办边防,守御南疆。他“取连城险塞,屯兵积粮”,“建行台其上”,“筑炮台百三十所”,构筑了一道边防要塞。因工程浩大,资费不足,他带头捐饱,“三易寒暑”才建就龙州连城。
当年苏元春在将山山巅筑左、中、右三座炮台,并修建兵房和道路,左可阻挡镇南关孔道,右可控制水口关隘口,与下冻、水口炮台连成一体,气势雄伟壮观。山腰的石窟寺庙枣龙云洞内建有保元宫,是苏元春的指挥部,洞中依洞设景,别有天地。山的南麓建有光禄寺和极恩亭。西麓的小垒城用石灰岩料石砌成长墙,与山巅的炮台相连,气势恢宏。东麓群峰环抱,形似“山肚”,是清军的营盘。
登上将山之巅的“连峰”,只见石砌的炮台古堡,傲然屹立,崖间的战壕蜿蜒于山梁之间,和古堡紧紧相连。这延绵三十余里的炮台群,如同是铸在西南边境的一道“长城”。
苏元春进口了130门19世纪最先进的大炮——德国克虏伯制造的120毫米口径的大开花巨炮,可以轰击从各个方向来犯的敌人。苏元春督边19年,建筑边防的防御工程固若金汤,使法帝侵略者虽然对广西虎视眈眈,但不敢越雷池一步,边境无战事,他在边境一线所安装的那些进口德国的克鲁伯大炮也因为没有发生战争而发过一发炮弹。
如此浩大的工程,花费人力、财力、物力是巨大的。苏元春奏请清政府拨款,清皇朝腐败无能,漠不关心,只给他拨下微不足道的款子。他没有望难却步,而是“殚虑经营,不遗余力”,采取边军施工,就地取材,捐俸节支,动用存饷等办法。为了使长期戍边的将士有个舒适的环境,安心守边,将“保元宫”总指挥部整饰得如“蓬莱仙境”一样。整个国防工程历时15年始完成,花费白银数十万两。
就是这个浩大的军事工程断送了苏元春的政治生命。
1904年苏元春被以治军不严被劾,充军新疆,宣统改元以后,才获平反,诏复原官,但这已是苏在通化病故之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