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俊良 元末明初,萧山曾出现过一位奇人,他就是发明牛转龙骨水车,首创“四柱清册”,得到明太祖嘉许的单俊良。 单俊良,名道,元末明初城厢镇人。他自幼聪慧,好动脑筋,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小才子”。关于他的好学,有一个神秘的传说:一天,年幼的单俊良正在唐家桥畔钓鱼,忽见一老翁向他走来,单便起身道安。礼毕,继续垂钓。老翁望着这位懂礼节的孩子,不住地颔首微笑说:“孺子可教也,望能造福乡里。”并从怀中取出一书,交给了他。未等单俊良道谢,老翁便隐去。单俊良手捧宝书,爱不释手,哪里还有心思钓鱼,便收拾钓具回家。此后,他整天埋头苦读,学识日见长进.明朝初年,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已从戽水灌田发展到普遍使用脚踏或手牵龙骨水车引水灌田。但是,劳作极为辛苦,而且灌溉效率也不高。每遇天旱,更不能救急。单俊良从山区居民引溪水冲击水碓大木轮转动石杵、舂米打料受到启发,试制一种用畜力替代人力的水车,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经过反复试验,不断琢磨,终于发明了牛转水车。这种水车,运用齿轮变速的原理,由牛拉动一个很大的木制转盘,通过大齿轮,把动力传到装在水车头上的小齿轮上,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就可转上数圈,紧扣小齿轮的龙骨车板就把河水连续戽上来。这一新型灌溉农具的使用,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次革新,不仅大大减轻了江南农民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灌溉效率。不久,地方政府将这种牛转龙骨水车绘成图纸,送给朝廷。明太祖看到后称赞不已,专下诏书,加以推广。这样,牛转龙骨水车很快在江南农村推广普及。田赋是封建王朝赖以生存的重要财源。明朝初年,朝廷为了加强田赋管理,决定制定田赋制度。单俊良参照宋、元田赋图册,首创了四柱田赋册,史称“四柱清册”、“四柱册”。它是封建时代官府在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时编制的报表。因“四柱清册”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得到明太祖嘉许,颁令天下,作为永久定式。直到现在,我国农村仍用它来作会计账册,单俊良创造的四柱清册,可以称得上中式簿记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