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1934年生于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出身曲艺世家,儿时即学会一些传统书目。1953年考入东北工学院,因病退学,拜李庆海为师学习说书,1956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1995年赴京创办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系中国曲协会员,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共录制、播出100余部评书,共计15000余集,整理编著17套28种传统评书文字书稿,开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全国有几亿听众收听他播讲的评书,享有“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之美誉。曲艺世家
单田芳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 单田芳演出照
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北工学院,但因病退学,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其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1956年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即使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1955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间,他先后说过《三国》《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林海雪原》《平原枪声》《一颗铜钮扣》《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红色保险箱》等新书。在十年动乱中虽遭厄运,但仍然坚持练功,默诵书词,结构新篇。
书坛翘楚
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评书《隋唐演义》。此后与其合作十余载,先后录制播出了三十九部评书。主要有《三国演义》《明英烈》《少帅春秋》《七杰小五义》等,风行大江南北全国几十家广播电台。其中《天京血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多达六亿。 五岁时的单田芳
单田芳从艺半个世纪以来,共录制、播出100余部15000余集评书作品,整理编著17套28种传统评书。开评书走向市场之先河。1995年,单田芳在北京创办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单田芳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编辑本段波折人生漂泊童年
单田芳的爷爷是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人,家境贫寒,是背井离乡的小商贩。河北涞源有个杨姓人家,家境相对富裕,杨家人相中了这位山东后生,单田芳的爷爷便到了河北涞源县做了倒插门女婿。奶奶生了三个儿子,单永生、 单田芳之父单永魁
单永魁、单永槐,单田芳的父亲单永魁行二,三个儿子的出生吃黄了爷爷的小买卖。只有老大单永生从事西河大鼓,人称“八岁红”,擅长三弦、书鼓、鸳鸯板,十四五岁就已经红了。后来奶奶说让单永魁、单永槐从长子的道路,从事曲艺。老三单永槐表演评书。单永魁从事三弦伴奏,后与唱西河大鼓的王香桂结婚,就是单田芳的母亲。单田芳的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单永魁是她的弦师,夫妻俩妻唱夫奏,先在天津的茶楼演出,乘船后到营口。
1934年12月17日单田芳在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出生。之后单田芳随父母奔波于哈尔滨、新京、奉天、齐齐哈尔等城市演出,后到奉天,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1939年,王香桂和单永魁来到齐齐哈尔,当时,单田芳刚满五周岁,需要人照顾。王香桂的两个学徒月梅、小梅自然充当了免费保姆。不就是看管一个几岁的毛孩子吗?结果,小姐儿俩想错了,这个五岁的“大全子”(单田芳的乳名)居然是超级“淘气包”。
大全子总喜欢到家门外的池塘玩儿,父母责令“两枝梅“严格看管。一天,大全子往“两枝梅”的水里下了药,两名“家庭宪兵”睡着了,他用红绒绳把两 单田芳之母王香桂
个师姐的麻花辫子紧紧绑在一起,随后反锁上房门,快活地奔向了大池塘……折腾够了,才想起两个小师姐。他蹑手蹑脚地摸到窗根底下往里偷窥,中了安眠药的小师姐四肢瘫软,睡得正香,口水长长地流到腮帮子上。单田芳忽然尖起嗓子大叫:“不好啦!大全子掉进水里了,快救人啊……”“两枝梅”霍然惊醒,慌忙朝外狂奔,不料,各自的小辫子已经死死地纠缠在一起,撕扯了很久才分开。然后,披头散发地向门外的大水塘扑去……最后连个人影儿都没捞着,两人绝望地蹲在乱草里。单田芳呢?正躲在暗处哈哈笑哩。“两枝梅”回过身来,鼻子都气歪了。这哪像五岁的孩子,简直成“人精”了!
在单田芳的成长岁月中,不仅目睹了侵略与战争,也见识到了生生死死的“人间地狱”。后来,他的评书里不是江湖侠客,就是绿林飞贼,无论在什么名义下,只要涉及到战争的话题,单田芳总是念念不忘老百姓,他无限惋惜地慨叹:“又要打仗了,老百姓算倒了血霉啦——招谁惹谁了!”这种评书艺术中的“民本意识”,完全脱胎于自己的亲身经历。
生日之谜
生于1934年12月17日的我在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属狗的,后来在实行身份证的时候可能由于工作人员的马虎,竟变成了1935年11月11日,属猪的。为此我曾经找过他们,说他们写错了,工作人员却回答说:“我们换算过你就是属猪的,11月11日生,错不了。”我一想少了一岁就是年轻了一岁有何不可呢?这也算捡了个便宜吧!所以身份证的出生年月日一直沿用至今。(《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
家庭变故
新中国成立,单家也开始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然而突如其来的烦恼又不请自来了。1950年初春,单田芳还记得那次宴会,家里高朋满座,有曲艺演员佟浩儒,还有他的朋友王子明。当时,单永魁只知道这位陌生的座上客是“朋友的朋友”,并不清楚他的具体身份。据说,此人刚从天津赶来,想在沈阳北市场卖王家祖传的熏 青年单田芳
肉和烧酒。单永魁自然是满口应承,大包大揽。本来帮朋友一个小忙算不了什么,然而,就是这点琐事竟把好端端的单家推入了无边苦海。
初春的一个深夜,街道派出所莫名其妙地带走了单田芳的母亲王香桂,单田芳与父亲面面相觑,枯坐了一宿。次日中午,单永魁也被带走讯问。三个月后,妈妈回到家,不安地问:“全子,怎么就你一个人?你爸呢?”“出事儿第二天,爸爸就接你去了。他也是四个多月没回家。你们……没在一起呀?”
整整僵持了一年零三个月。忽然,单家收到了单永魁的信。因为帮助了“反革命”罪犯佟荣工(化名王子明),他被判了六年刑,拘押在北京,而他根本不知道王子明究竟是做什么的。
母亲一狠心和父亲离了婚,丢下他和几个妹妹一去不复返。不久,母亲改嫁他人,单田芳无从插手。1953年单田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沈阳市第27中学,著名学府东北工学院的大门朝他敞开了。然而东北工学院的凳子还没坐热,单田芳就因病被迫休学。而且身为长子,家境贫困,为了全家老少更好地活着,他放弃了上大学。病好后拜李庆海为师,学习说书。
爱情婚姻
父亲入狱,母亲改嫁,就在他困惑地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一个年轻女子出现了。这个年长单田芳8岁的姑娘叫王全桂,也就是他后来的结发妻子。谈起自己的婚姻,单田芳毫不隐讳,他曾在公众场合坦率地表示:“我跟全桂不算情投意合,结婚也是凑合。我接受她,一句话,就是为了报恩。”
就师门而论,王全桂应该叫王香桂“师姑”,早在母亲王香桂没有改嫁之前,两个人就走动得很亲近。后 与爱人王全桂、女儿及三个妹妹
来,王香桂走了,单家的日子越来越艰难,王全桂向单家伸出了援助之手。王全桂的脑子好使,悟性也高,她倾慕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在照料单家生活的同时,正好向赋闲在家的单田芳讨教。如果说,单家的“突变”给了王全桂接近单田芳的机会,而促使两人走到一起的另一半,就是曲艺。
1953年冬天,单田芳跟着师傅李庆海去了营口,开始学习说书。
1954年10月1日,单田芳和王全桂在营口正式结婚。那年,新郎刚刚十九岁。婚后,单田芳仍旧在营口的家中赋闲。生活靠妻子演出的收入维持,于是单田芳决定正式下海。1955年底,单田芳跟随王全桂的演出团体迁辽宁鞍山。
几十年来,妻子却总是在他最需要她的时候出现,与他患难与共。尤其是在他下放的那些年,妻子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给他最大的帮助和安慰。1992年,正当单田芳的事业如日中天时,妻子却因病离开了人世,这成了单田芳此生最大的遗憾。
编辑本段艺术之旅初次成名
1956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间,他先后说过《三国》、《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林海雪原》、《平原枪声》、《一颗铜纽扣》、《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红色保险箱》等新书,在十年动乱中虽遭厄运,但仍然坚持练功,默诵书词,结构新篇。
1956年正月初三,单田芳首次在鞍山市内的茶社登台亮相,他带来的是拿手好戏《明英烈》,挣了四块两毛钱。在观众眼里,台上的年轻演员风华正茂、浓眉大眼,嘴角儿还挂着一丝谦和的笑容。人们七嘴八舌地品评着,单田芳深深鞠了一躬,稍微清了清嗓子,随后,娴熟地拿起惊堂木,“啪”地一拍,正式开书。早已滚瓜烂熟的《明英烈》就像洪水决堤那样,一泻千里。就这么气喘吁吁追赶了两个小时,最后终于说道:“欲知 与师傅李庆海
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然后,鞠躬,下台。单田芳谢完幕,里边的棉衣都湿透了。此后,单田芳的心里越来越踏实,书也说得越来越“油”,整个鞍山城都传遍了:“听说了吗?最近,出了个新人叫单田芳!”
1958年,曲艺团走上正轨,由个体转成集体,单田芳变成了正式演员,当时的工资是84元,妻子王全桂是98元。1962年,文化主管部门规定,凡属传统曲艺必须停止,演员必须说新唱新。很快,单田芳说了《草原风火》《战斗的青春》《林海雪原》等30部小说,名气再一次大涨。
单田芳的妻子离开鞍山曲艺团去海拉尔发展,单田芳很快跟着去了,在海拉尔一炮而红,工资一下子涨到180元。后来,他们又去了田庄台,再次大红,从腊月到正月单田芳就挣了4600元。然而,单田芳夫妇这对“个体户”引来了很多非议。迫于各种压力,单田芳回到了鞍山曲艺团,团里给他的工资涨到了98元。但对于私自出走演出还是要做检查,并罚款800元。
为了历练自己,单田芳又选中了鞍山很少有人碰过的《童林传》。在师兄杨田荣的帮助下,单田芳一点就透,举一反三,可以顺着别人的书套子摸下去,能讲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行家听了绝不会产生“剽窃和改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