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善华要做麻湖圩“农场主”
记者走基层
在含山县城东一带,裴善华的大名无人不晓,这个从部队转业的汉子,乘着近年来农田流转的春风,先后承包附近两个村子无人耕种的田地,一跃成为麻湖圩最大的“耕作者”。
从穷苦退伍兵到规模种田人
麻湖圩的万亩良田由得胜河冲积而成,时值初夏,裴善华来回穿梭年初铺就的、连接农田和道路的石子机耕路,不远处,是他在县农委的帮助下搭建不久的“育秧工厂”。“占地20多亩,投资80多万,压力不小啊……”裴善华表示,政府已经许诺补贴育秧工厂30万,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从此可彻底告别从播种到栽秧的一系列人工劳作,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育插秧。裴善华算了一笔账:仅插秧一项,若是人工劳动,仅自家的农田费用不低于20万元,育秧工厂建成后全部采用机插秧技术,只需3—5万元,还不算上为附近农户育秧所收的费用。
“种田想要赚钱,要多种,小打小闹是赚不了钱。”这是裴善华种田多年总结出的经验。
事业小成的裴善华出生穷苦,退伍之初,正赶上家乡的进城务工潮流,年轻人纷纷奔赴城市,无一技之长的裴善华却找不到任何出路。很自然,他包下了几个外出务工堂兄弟家的田地,当时的“租金”是每年每亩田百十来斤稻子。
2000年前后,裴善华的种田事业曾一度处于瓶颈期,承包规模限制在六七十亩,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农田耕作机械化程度不高,而且粮食价格长期低下,但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快速普及和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价格的飙升,种田的利润空间大幅增加,外加当地政府一系列土地流转政策的刺激和对种田大户的补贴,裴善华逐渐走上了规模化经营的路子。
有困扰有难处但更有希望
两台打田机、三台插秧机、若干其他农用机械……这几年,裴善华购置了不少“家当”,麻湖圩上属于他的领地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也在逐年攀升。
2012年,裴善华实际耕作的农田达到1000亩,收获小麦70余万斤,水稻100余万斤,纯利润80余万元,“一季稻子一季小麦,小麦的钱算是纯赚的。”虽然赚了不少钱,但裴善华表示,目前手头并没有余钱,因为大部分钱都用来付租金、承包更多的土地了。今年,裴善华的盘子铺得更大,承包的农田达到两千亩,冬小麦已经成熟,黄灿灿的麦浪已经在昭示着盛夏时节的丰收。
现在的裴善华有一个梦想,就是承包整个麻湖圩的农田。梦想能否成真,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实的阻力却实实在在,对于目前经营的难处,裴善华总结为两点:一是人,二是钱。
由于年轻人普遍外出,聘请的10余个长期劳动力都在五六十岁上下,到了农忙时节,甚至面临请不到人的尴尬局面。而且,上了年纪的人手脚不如年轻人利索,为了以防万一,裴善华表示,今年将给所有的长期劳动力购买意外保险。
另外,2000亩农田的承包费用是100万元,按照惯例,这笔钱应该在去年年底结清,但裴善华暂时只付了70万,余下的要等到小麦收获之后。他告诉记者,由于资金紧张,已经向附近乡亲们借了不少钱,利息是一分。他也尝试过申请银行贷款,但是条件太为苛刻,“需要各种证件,租来的土地又不能抵押,还需要公务员担保,而且只能贷5万元,想想还是算了吧。”
尽管如此,现在已不是最困难的时候,在裴善华看来,这些难题一定可以克服,种田的路子也一定可以越走越宽,他盘算着:等到整个麻湖圩都被他承包下来,到时候在圩口处建个蓄水池,从上到下成片集中管理,全部搞成自动灌溉,播种收割一律机械化!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