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氏为秦“寧公”后裔之说不成立之二

2013年04月04日 | 阅读:697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甯与寧,在《说文解字》中为二字,意相近,但略有不同,二字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字改革时,均简化为宁。作为姓氏,甯氏源于姬姓,为卫康叔之后,历史早已定论。
寧氏的渊源,《万姓统谱》和《姓氏急就篇》载:“寧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寧公”
(公元前715—704年在位),支庶因以为氏。”
史称“寧公”者,《史记·秦本纪》作“寧公”,《史记·秦始皇本纪》作憲公。虽然历史记载纷纭,但历代学者,多从《秦本纪》作“寧公”,从西汉一直沿用至今。
那末,究竟是“寧公”还是憲公?他关系到“寧氏”的渊源,二千年来,没有解决。历史上也曾有人提出质疑,但没有引起重视。公元1979年版《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也作“寧公”。看来称“寧公”,从西汉司马迁开始,似乎已成定论。
然而,公元1978年1月,在陕西省宝鸡杨家沟太公庙村,出土了《秦公钟》和《秦公鎛》铭文135字,铭文记述了秦襄公受封,秦文公至憲公世系及秦武公的政绩。从铭文字形看,很明显是为憲公,而决非“寧公”。(拓文见《文物》1978年第11期,文物藏宝鸡市博物馆)这一考古发现证明,史载“寧公”乃憲公之误,当以憲公为是。《史记·秦本纪》作“寧公”是错误的,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作憲公是正确的。
《史记·正义·谥法解》载:“博文多能曰憲”。《谥法解》共列谥号194条103字,未见有“寧”字。也未见史载其他谥“寧”字者。
《谥法解》中说:“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是后人对先人一生总结的高度概括。据《史记·秦本纪》载:“寧公生十岁立,立十二年卒,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十二年伐荡氏,取之”。他短暂的一生,除了迁都就是战争,他的人生轨迹,是既不安又不宁,后人何敢在《谥法》规定之外谥其为“寧”?
《史记·秦本纪》云:“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共得十四氏,未见有寧氏。
秦和战国时期,秦国典籍不可能把先祖憲公误写为“寧公”,因此,秦以前不可能有寧氏之人。
西汉以后,秦已败亡,无论“寧公”之人有无,甯氏之人也不会攀附,自己改为寧氏。
看来,错误就出在《史记》,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憲公是,(古)寧字以形近(憲)致讹”,是有道理的。《史记·十二诸侯表》楚霄敖,《索引》楚甯敖案说:“此作‘甯敖’恐是‘霄’字讹变为‘甯’也。”字形近而讹变,在《史记》中屡见不鲜。
所以《史记》中的寧成,《集解》徐广曰:“寧,一作甯”,班固在《汉书》中作甯成,《史记》中的六国之士寧越,《索引》中贾谊作甯越。他们不仅注意了甯与寧二字的区别,而且都对姓氏‘寧’字作了修正。
由于《史记》把憲公讹变为“寧公”,姓氏学者就根据以谥号为姓氏的规则和传统推理,把讹称“寜”载入姓氏典籍,一个新的姓氏——“寧”氏,就这样误传了二千多年。
综上所述,史称“寧公”乃是憲公之误,历史上的“寧公”既不复存在,那末,“寧氏”为秦“寧公”后裔之说,亦不能成立,应予以废止。
权威学者一字之讹,其后果犹如指鹿为马,依此可以创造新的姓氏,也可以解释说甯与寧二字通用,不一而足,误人匪浅。
结论:天下无二甯,天下甯氏是一家。
请族人考证。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