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氏迁徙脉络初探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每次改朝换代都有战乱灾荒,造成大批难民迁徙,尤以河南、山东为最。甯氏本是中原地区古老显姓,有近三千年悠久历史,但在历经若干变故之后,现已变得人口稀疏散落。从今汇集到的资料来分析,尚可初步理出其播迁脉络途径。
甯氏得姓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祖根地甯邑(今河南嘉获县),古属卫地。甯氏系卫国公族,七世为卿,享国220多年,自公元前546年开始迁散。
一.东周庄公六年(公元前691年),王室为救卫国,放卫大臣甯跪入秦。秦襄公之曾孙因功谥为“宁公”,其后支庶以谥号为氏,由嬴姓改为宁姓(约公元前655年)。这两支后裔的姓氏,在秦地陕西渐相融合,早已“宁甯”不分了。
二.卫国寒士甯戚,胸怀治国安邦抱负,因不满庸君卫懿公当政,奔齐为大夫(公元前680年),成为齐桓公霸佐,繁衍一支“齐望郡”,活跃于山东齐鲁大地。南朝宋明帝时(公元前469年),齐地被北魏吞并,部份甯氏外迁河北、山西、安徽,以及“百越”之地的岭南两广。
三.卫国大臣甯喜(悼子),参与高层权力之争,受卫殇公之命兵攻对方,后被流亡复归的卫献公诛杀,其时公元前546年。因灭门殃及族人,甯氏被迫外迁避难,散居周边国家。后代出现的知名人士有:赵国(河南中牟)甯越,魏国(河北临漳)甯昌,东阳(安徽天长)甯君,东平(山东济宁)甯寿,南阳穰(河南邓州)甯成,广汉(四川)甯叔,等等。汉及隋唐,甯姓名人多见于史册。
四.甯戚后裔甯逵支系,于公元502—583年,在广西建立“甯越郡”,成为岭南甯氏豪族,风光百年。传至甯承时,出于有恃无恐,因故杀了唐中宗妻家的亲属,族人因此遭到官兵追杀,纷纷四处逃难避祸,从此甯氏开始衰落。除平民就近迁居邻县之外,仕宦子弟大多远徙异乡,如谏议大夫甯原悌之后迁西蜀,其它支系徙北燕等地。
五.历代中原战乱时期,甯姓也与其它氏族一样,避乱南迁,进入湖南、江西、福建、湖北、江苏、浙江,以及云南、贵州等省,后来演变为“莲邵系”、“湘三阳”、“小云南”等支系,播迁更为广阔,衍派更加庞杂。
六.宋末元初北方大乱,原由广西北上的《甯越郡》后裔,有一支于元初(1279年)南归,从燕京回楚地,最后落户于广东、广西。早期迁入赣、闽的另一支,也因明朝天启初年(1621)闽乱,迁离福建徙入广东,定居信宜,并远播马来西亚。此后,广东甯氏开始兴旺起来,现已成为甯氏宗族的活动中心。
七.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官方组织大规模移民,在山西省洪洞县设局,以贾村大槐树为征办点,强迫当地人离乡背井,分散到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个省市,后有少量转迁滇黔川新及东北等省。现居山东、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均有“大槐树系”甯姓人。
八.明代中叶以后,又有河北、京津等地之甯姓,进入山海关以北。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张献忠建川渝大西政权(1640年左右),大肆镇压异姓异己,造成许多假张姓,其中就有甯氏。此后,蜀地人烟稀少,满清政府发起“调两湖填四川”(1645年左右),其中湖南“三阳”甯氏,大量进入四川绵竹、什邡、彭州、简阳、渠县等地。
九.中原战乱南迁云南之甯氏,有一支落户大理市祥云县,定居300年后,于明初起陆续返徙山东半岛,途中有的滞留安徽宁国府,后来成为阜阳、天津的大户。至清顺治年间(1651年),又有分支转迁辽宁,现居辽南之甯氏,自称祖籍“小云南”,加入满清八旗后,成为名门望族。
至康乾年间,山东、河北、河南之甯氏,随“闯关东”潮流进入东北地区,并有福建沿海甯氏入迁台湾,山西甯氏入迁内蒙,陕西甯氏入迁甘肃,等等。
纵观中国历史,凡朝代更替之战乱时期,都会自然形成诸多难民集散地。今河南固始县、山西洪洞大槐树、湖北麻城孝感乡、河北小兴周、福建宁化石壁村、广东南雄珠玑巷等地,均为氏族寻根问祖之必经驿站。而今甯氏全球宗亲网,则开创了一条“高速公路”寻根纽带,提供一个相互联宗的广阔平台,振兴中华甯氏就此起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甯蔚华 200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