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海峡两岸的不断纽带
稿件原文
据报道,来自台湾、72岁的林某茂老人来到福建泉州宝盖镇后宅村,手上的资料就是一本族谱。经有关人士初步判断,林某茂的祖籍地可能是后宅。到后宅后,林老拿着自己从台湾带来的家谱与后宅林氏族谱进行比对。“经过比对,基本可以确定林老的祖籍地就是后宅。”林敬显说,后宅村林氏族谱中有记载,约170多年前,曾有一个分支迁居台湾鹿港,这一点与林某茂的族谱记载基本吻合,两地的字辈排序也一样。另外,林某茂称,其先祖的商号为“茂发”,而后宅林氏中亦有一个茂发分支。查证后,终于找到自己的根,林老十分高兴。而除了寻根,林某茂此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鹿港的林氏宗亲准备修谱。因为此前被水淹没,部分族谱已丢失,所以,他想到祖籍地寻找族谱资料。为了让林某茂寻找更多先祖资料,除了拿出村里的族谱,请来各方老人一起座谈外,后宅村还派人陪同林某茂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查阅。回到台湾后,林某茂就拨来电话,告知后宅村的宗亲,有机会将组团回乡谒祖。
家谱是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纽带。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家谱可以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了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在浙江温州等地,华侨回乡首要之事就是寻访家谱。当浙江东阳赵氏家族要重修家谱的消息传到台湾后,27位赵氏后人立刻捐助了21万元新台币。随着家谱的复兴,上海、镇江等地图书馆相继开辟出家谱阅览室,用来接待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寻根者。许氏家族曾是江苏句容的名门,其后人意外地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谱,全族皆为之沸腾,老人们更是喜泪横流,散落在内地和台湾各处的族人们一起复印家谱,并举行了家谱返家活动。
在我国台湾,修家谱的习俗被很好地传承下来。各个年代都会产生一些名门望族,例如基隆颜家、宜兰黄家、台北李家、艋舺高家和张家、稻江陈家、士林杨家、北投陈家、南港阙家、内湖叶家、金门下坑陈家、金门琼林蔡家等等。
据台湾国学文献馆和美国家谱学会图书馆馆藏台湾家谱分析,台湾家谱按编撰时代可分成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明代):家谱收藏最少,仅2种。第二时期(清代):清政府对台统治期间,比较重视对地方志的收集和编撰,而疏忽了家谱的工作。上述两馆共藏55种。第三时期(日据时期):日本占据台湾后,妄图割裂台湾同祖国的文化联系,并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改变汉人姓氏,当然不会提倡修谱之事。但民间少数迁台支族,各自修谱,也有一定数量。如盛清沂调查所得的四种,即1921年编的《临濮施氏族谱》、1933年编的《刘氏族谱》、1936年编的《鸿儒蔡氏族谱》,尤以1935年编的《雾峰西河林氏族谱》较好。两馆所藏该时期台湾家谱共82种。惜因缺乏资料,人手不足,调查未明,因陋就简,该时期所编家谱体例欠缺,不成体系。第四时期(1946-1982):台湾光复初期也出版了数种家谱,其作者大致有三种,一是宗亲会所作,一是坊间匠工所编,一是族中个人自修族谱。
台湾家谱反映了台湾地区姓氏的特点。台湾同祖国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献会就着手调查各县市居民之姓氏状况,并按各姓氏人口之多少来排序。排定的结果是: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许、郑、谢、郭、赖。统计国学文献馆现藏中国族谱资料目录,发现各姓族谱的数字和文献会统计的姓氏材料极其相似,尤其是前面七位基本相同。但其中又以陈、林两姓家谱为多。
近代台湾家谱的兴盛,同宗亲会在台湾的兴起有很大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台北就有八家大姓祠堂,以后又有重修、重建之举。而到了80年代,宗亲会的组织更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台湾的“宗亲谱系学会”曾在大众媒体上大力呼吁,希望台湾的文人学者多制作一些现代家谱。据统计,截止到1980年12月,台湾全省约有317个宗亲会,会址遍布全台湾。每个宗亲会设有理事长和总干事,绝大部分为本族中人,也有少数是外姓人,大的宗亲会有自己的祠堂。并不是一个姓氏只有一个宗亲会。一个姓,尤其是大姓,有很多个宗亲会。如丘姓,台湾就有11个宗亲会,分布在台北、宜兰、新竹、台南、台东、基隆等八九个县。又如林姓就有11个宗亲会,分布在台湾各地。
两岸加强对家谱文化的交流,势必会在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家庭、家族、民族、国家”关系中发挥独特作用,有助于加深对两岸同为一家人的理解,同时会增强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贡献的责任感。越来越多的两岸有识之士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民间的家谱研究交流成为近来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第二届海峡两岸蒋氏文化论坛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举办。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内地1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韩国牙山蒋氏大宗会蒋姓族人代表,各地姓氏文化研究者等360多人参加活动。今年6月16日,两岸22个姓氏宗亲互换族谱对接仪式在海峡百姓论坛举行。来自两岸200余位宗亲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两岸五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梦与谱牒文化”,从不同角度阐述对姓氏谱牒文化的独特见解。促进了两岸“近距离接触”、至今已经举办了九届“炎黄子孙民族情代表大会”,也历次将家谱元素积极融入其中,特别是“第九届炎黄子孙民族情——中国梦代表大会”上邀请了两岸专家、世界各地的华侨代表对家谱文化做了专题讨论和发言,取得了很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