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族谱,留住家园记忆

新昌胡卜村因水利工程整体搬迁

2016年08月02日 | 阅读:350次 | 来源:浙江日报 | 关键词: 族谱 记录 线索

55555555.jpg

(胡邦城与新修的十一卷族谱)

多年以前,胡卜村世世代代的居民从未想过,他们的村庄有一天会从地图上消失。

这个位于新昌县新林乡七星峰下、梅溪水边的村庄,已经在江南地区存续逾千年。然而,由于“浙东引水工程”钦寸水库的修建,胡卜村整村搬迁,梅溪胡氏分散各地。这座曾经山环水抱的古村,如今已荒无人烟,不久后还将随着梅溪水的漫溢逐渐被淹没,直至永沉水底。

拿什么挽留你,胡卜?迁离家园的梅溪胡氏族人,把目光放在了族谱的重新整理和修订上。

村庄不再,乡愁何处安放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新建水库的消息已经在当地传开。家住新昌县城的胡卜村人胡邦城听到这个消息后,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他知道,一旦水库开始修建,终有一天,水库附近的几个村庄会被淹没,胡卜村也难以幸免。到时,去往各地安家乐业的胡氏家族,将永远没有回到梅溪的那一天。

也许是太早离乡,胡邦城比同龄人更早体会到乡愁的滋味。1942年,他在胡卜出生,十多岁时便离开家乡,到15公里外的县城读书。胡邦城用脚步丈量过从胡卜到县城最省时的路线,看过晨光中胡卜最美的风景。“回学校的早上,凌晨4点就要起床了,步行3个多小时到学校。”因为想家,读书时他每周末都会回去,大学毕业在县城成家立业后,他也尽量抽时间回去陪父母。

说起胡卜,胡邦城记忆最深的一幕,是童年的夏日傍晚。他惬意地躺在四合院天井里的木板床上乘凉,与父母闲聊家常。“那时候农村还没通电,躺在木板床上乘凉就很满足了。不像现在条件好了,每天开着空调都嫌热。”胡邦城话语间,充满对乡村生活的留恋。

如果胡卜要搬迁,村里所有的建筑物都要被拆除,包括胡邦城那间充满回忆的四合院。而现实是,不仅是他一个人割舍不下,全村700多户、1500多人都不忍告别家园。

然而社会的发展变迁,总是伴随着逝去与新生。也许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胡卜村的村民抓住留在故土的最后时间,思索离开之前要做些什么,才能延续家族的脉搏,留住不舍的乡愁。

胡卜是梅溪胡氏的发源地,亦是旧时新昌乡的中心,也是新昌县历史最悠久、人文积淀最深厚的村庄。在胡卜村,胡氏人口占三分之二。据明成化《新昌县志》记载,胡氏始祖是五代时的胡璟(887-965)。璟公功成身退后,隐居新昌胡卜七星峰下。他性爱清旷,喜吟咏,在溪边植梅十里,自号“梅溪”,如此悠然自足地走到生命尽头。

从始祖胡璟到第三十九世孙的胡邦城,再到最年轻的第四十二代世孙,梅溪胡氏的血脉一代代绵延。“忠孝江南望族,理学天下名家”,这幅镌刻在胡大宗祠门楣上的对联,是梅溪胡氏世世代代奉行的家风准则。忠臣孝子辈出,硕学鸿儒代有,梅溪胡氏在耕读传家、崇尚理学方面,代不乏人。

家族的世代繁衍、迁徙足迹、民俗文化等,都记载在世代流传的族谱中。但大部分胡氏宗谱,随着岁月散失殆尽,仅存的也只有几卷孤本,重修族谱成为梅溪胡氏族人的共同心愿。

“祖先的血脉传承,不能在我们这里断了根。”胡邦城意识到,到了该重修族谱的时候。因为一旦梅溪胡氏迁出胡卜,再修族谱只会难上加难。

重修族谱,存放家园记忆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邑之有志。

胡氏对族谱存放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族谱必须放在胡大宗祠里,一般人无法接触到。在祠堂看族谱前,要先净手、再祭拜先祖。

“为子孙者世宝而敬修之。”这是胡善缘首修《胡氏宗谱引》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在其指引下,从宋代嘉熙庚子年(1240)到民国戊子年(1948),一代代梅溪胡氏完成了十二次修续族谱。

1996年,胡邦城拿着四本残缺的第十二版族谱,踏上重修族谱的漫长路途。

“因为族谱不可以随便摆在家中,一般人家不会有,只能找老人们打探消息,但是都没打听到另外两本的下落。”胡邦城说,为了找全六本,他花了十年时间,四处碰壁,几乎走访了新昌县内胡氏聚居的各个村庄,依旧杳无音信。

一直到2007年,胡邦城听说离胡卜村3公里的一户人家,有一个80多岁的老妇人,可能知道宗谱的下落。第一次去找她的时候,胡邦城又碰了壁。“我家是有书,但老头子去世前说过,谁都不给看。”老妇人不知道那是宗谱,对于眼前的不速之客很是警惕,不愿意拿出来。

胡邦城悻悻而归。回去之后一直想着这件事,决定第二次登门拜访。这次一进门,他就拿出自己的身份证和钱包,放在桌上以示诚意。也许是被胡邦城的诚意感动,老妇人终于拿出了3本书。胡邦城一看喜出望外,发现其中竟然有残缺的那两本族谱。

后来,老妇人说,她丈夫的父亲是从胡卜迁出去的胡氏后代,将6本宗谱传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人3本。“真的太幸运了,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不知道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胡邦城拿到族谱后,借回去复印了一份。

旧谱找齐,新一轮宗谱的修续开始了。

2007年底,胡邦城向胡氏宗亲发出《重修梅溪胡氏宗谱倡议书》,汇聚梅溪胡氏后代力量一起重修族谱。在第三十五世孙胡伯钧和胡卜村原党支部书记俞锦平的帮助下,胡卜村各房组成了四十多人的宗谱编撰小组。

“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有些远迁至宁海、三门等外地的后代,一接到通知就赶回来,一起商量编撰工作。”胡邦城说,修谱不是件简单的事。首先,要对之前的族谱进行考证纠正,再更新1948年以后每一代世孙的信息,还需要记录家族迁徙轨迹、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信息。

2008年开始,编撰人员们开始在新昌县内外走访宗亲、收集资料。每到一个村庄,只要说到梅溪,失去联系的宗亲们就开始畅叙同宗之情,好像从未离开过胡卜。

2011年,11卷新族谱终于完成。共同修谱的这四年,梅溪胡氏大家族紧紧地团聚在了一起。

血脉相承,故土永在心头

2011年农历十一月廿三日,是始祖璟公诞辰1127周年,梅溪胡氏海内外裔孙及亲友万余人回到胡卜举行圆谱典礼,告知始祖血脉绵绵相传。

典礼上,族长将11本族谱递给各代子孙,象征着梅溪胡氏代代相传,宗谱将代代修续。典礼过后,第三十九世孙胡伯藩请来浙江绍剧团,连演三天三夜,整个胡卜村笼罩在欢乐团圆的氛围里。家族历史,终于以文字的形式得以传承。但若故土不再,不知这样的欢乐场景还能上演几次。

2009年2月28日,钦寸水库工程正式动工。转眼间,水库建设到了最关键的2014年。这一年,胡卜村的移民即将开始。

梅溪胡氏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即将离别的故土做一个庄重的告别?

2014年清明节,远近28个村里的600多名梅溪胡氏宗亲,在始祖璟公墓前,举行了搬迁前的最后一次祭祖典礼。绿树芳草丛中,众人整齐地排成一序列,队伍拉得很长,领队手举“梅溪胡氏宗亲诚祭始祖”横幅,走过胡卜村300米长的古街、飞黄坊、胡氏大宗祠,来到七星峰下的璟公墓地。

鼓乐阵阵,礼炮齐鸣,醇酒佳肴摆了一桌,众人心里却是满满的不舍。一朝离故土,何日返梅?

2014年10月,随着水库截流合围,胡卜村移民正式开始。

村民们背上旧农具、老家具等,恨不得带走一切。离开了无比眷恋的故乡,他们将陆续分散到各自的安置地点。为了保护古建筑文物,胡大宗祠、飞黄牌坊、新昌乡主庙就近移址到大坪头村。

整体搬迁结束后,推土机开进胡卜村,将村里的房子一间间推倒、铲平。胡卜村这3个字,永远定格在老地图的文字标注里。

如今,每个梅溪胡氏族人的家中,多少都藏有能勾起故土回忆的一些小物件。

在北京工作的胡志坚,2013年夏天请专业人士到胡卜村,通过3D还原图的制作,定格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从空中俯瞰整个村子的全景,到村口一排排古樟和古松、树下纳凉的村民、甚至于地面上的一颗小石子,都很仔细地展现出来。如果全部看完,需要在电脑前花上一整天。

胡邦城则将最新的十一卷胡氏族谱复印了一版,放在书房里最显眼的位置,以便随时翻阅。而在书房里面的隔间,还藏有厚厚的族谱原版,一般不轻易拿出示人。家中电脑的文件夹里,还有他仔细分类收藏的胡卜村各式资料与图片。

“我想,这就是乡愁吧。”如今,胡邦城只能在影像里、族谱里寻找故乡的踪迹。有时候,他会待在书房里,看上一整天。

(摘自浙江日报,此内容非本网站观点)


作者: 黄珍珍、马可远、孙艺秋 责任编辑:廖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