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通谱网欢迎您!
繁体版 登录 注册

梅旸春

2013年04月01日 | 阅读:577

梅旸春(1900—1962) 谱名炳沣,字秀珊,南昌县人,民国时期杰出桥梁工程师。设计主持了钱塘江大、澜沧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

个人简介

  梅旸春(1900-1962)中国桥梁专家。江西南昌人。早年聪颖,在南昌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后又入电机系加读两年,1923年毕业,派赴美深造。入美国普渡大学机械系学习,获硕士学位。但其志愿却在桥梁事业,1925年参加美国费城桥梁公司工作。因其工作勤奋且有成绩,网球运动亦甚出色而被误认为日本人。梅旸春深以为耻,决心以自己的业绩建立起中国的伟大形象。1928年回国,在南昌工业专门学校任教。与黄宗珍女士邂逅并结成终身伴侣。后来毕生转战于全国江河之上,建设桥梁,成为卓越的桥梁专家。

生平简历

  1900年12月1日 生于江西南昌。

  1917年 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学习。

  1923—1925年 公费赴美留学,得美国普渡大学硕士学位。

  1925—1928年 在美国费城桥梁公司工作。

  1928—1934年 回国,任教于南昌工业专门学校。

  1934—1936年 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处正工程师。

  1936—1938年 武汉市政府工务科长。

  1938—1943年 交通部桥梁设计处正工程师。

  1943—1944年 湘桂铁路桂南工程局正工程师。

  1944—1946年 重庆缆车公司总工程师。

  1946—1949年 中国桥梁公司武汉分公司经理兼总工程师。

  1949—1953年 铁道部设计局副局长兼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队长。

  1953—1957年 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副总工程师。

  1957—1958年 铁道部基建总局副总工程师。

  1958—1962年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总工程师。

1962年5月12日 病逝于南京。

人物事迹

  梅旸春和易待人,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多推善于属下而不居功。有坚实的技术基础而又有民主的工作作风。能谋善断,当现场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如南京桥3号墩沉井加管柱基础屡出险象,都能当机立断,化险为夷。

  建设以很快的速度进行着,工程上并没有太不顺手的事,可是国家遇到了困难。由各种因素造成的三年困难时期,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工程奉令延缓。此时南京长江大桥工地士气方盛,设备齐全,材料充足,梅旸春虽血压高达220毫米水银柱,却心急如焚,奔赴北京铁道部申诉,希望不要放慢建桥步伐。然而客观形势摆在面前,局部必须服从整体,桥梁建设终于放慢下来。这一次延缓,使他未能亲手完成这一伟大的建设,这是他所意料不到的。

  经过执行中央的调整方针,三年困难很快就被克服了,工作又有了生机。年逾花甲,已与家人分居在工地战斗了四年的梅旸春,重新焕发起活力。可惜年事已高,加上素患高血压症,紧张的工地生活,对他的疾病是不利的。虽几次发病,策杖而行。仍主持会议,到现场视察和安排工作,直到病倒在他办公室隔壁的单人卧室之中。

  梅旸春病倒的消息,通过铁路电话用最快的速度向铁道部领导作了报告。吕正操部长和武竞天副部长亲自作了安排,指示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抢救!在北京,通过与空军联系,派出专机,将著名的治疗脑血栓专家飞速送往南京,同时到达的还有上海派去的名医。党和政府的关怀,他被送入南京最好的医院,受到最好的治疗。老伴和子女从北京赶来探望。同事们亲切地关注,竟把心力交瘁的梅总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但已瘫痪不起。当1962年早春梅花开放的时节,他居然又能坐起来了。有了一些精神,又向往着热火朝天的工地。他醉心工作,没有对人生最终的归宿作认真的思考和准备。趁他病情有起色,组织决定送他回北京休养。行前,满足他所提出的愿望,再往南京长江大桥工地南京岸码头一观。谁知,因情绪奋激,晚间脑病复发,抢救不及,紧握其夫人之手而与世长辞。

所得荣誉

  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建成。1985年获国家首届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梅旸春为第一获奖者。梅旸春所培养出来的桥梁专家们,不断地在完成长江大河上一座座伟大的桥梁。梅旸春的业迹,永远载入光荣的史册。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

热门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