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千年传奇的骆氏古村“那练”

2013年07月16日 | 阅读:889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徐闻县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三面环海,是中国历史上建置较早的古县之一,也是闻名全国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这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有一个充满传奇的古村庄——城北乡那练村。据专家考证,该村历经宋、元、明、清等至今已有820多年历史,仅有骆氏一族居住,崇尚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的“德尚贤”。出了8名进士、8名举人、2名武举人、3名将军和上百名贡生,在明清两代骆姓进士及第者共37人中就占了11人,尤其是骆鸣肃在明末时是当朝一品的殿前大将军,非常出名和威风。村里现存有近千年的古井,明、清时期的义田碑、古墓、古建筑遗迹等,其历史和族属特点在全国实属罕见。

  骆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32位,大多分布在北京,天津武清,河北辛集,山西太原,山东平邑,江西崇仁,江西九江,广东新会,广西田林,云南陇川,四川合江等地。据史料和宗谱记载,那练村开村始祖骆福源是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人,生于北宋徽宗二十三年(1123年),到南宋高宗十六年(1142年)时高中当年壬戌科举人,随即便出任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教谕一职,但由于其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因此不断受到奸官迫害而退居在泉州嘉禾里。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3年),已70岁的骆福源奉旨出仕,出任广东徐闻县教谕一职。而后举家搬到三面环山,一面又有溪流缓缓地流向大海,有灵气的福地那练村定居。此后800多年,骆氏一族就在这里落地生根。

  那练村古时的英才辈出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段是宋朝绍熙年间至明朝万历十六年,这个时期跨越了宋元明三朝,那练骆氏共有选贡中举者81人。其中不乏广东巡抚、都察院佥都御史、中官给事郎、太子中书舍人、翰林院较书郎这样的重臣和大吏。明万历元年癸酉科举人骆司词,曾任山东武定州知州,在任期间“为人慈祥,治政有方”,而被武定州祀为名宦,任满归乡时,当地老百姓夹道欢送至城外,依依不舍!第二段是明朝万历十九年至清朝宣统年间,根据清宣统《徐闻县志》的记载,自明万历以来,那练村通过科举入仕者就有56人。骆效忠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于1588年中举人、1598年中进士,1599年便任广西玉林知州、后升任中宪大夫、崇荣左史。骆效忠为官深得玉林人民爱戴和尊敬。鉴于他的政绩,明神宗皇帝特赐“启沃良臣”的美誉,不但他在广西玉林被当地人世代敬为名宦,在徐闻也被众人祭为乡贤,青史留名。也因此,明崇祯帝专门为他建“登科坊”作为纪念。此外,明清时期的那练村还曾出过明江苏按察司、殿前大将军、光禄大夫的骆鸣肃;清琼州、廉州、南雄三府知府,署理广东巡按的骆克良等等。

  据古《雷州府志》和1989年出版的《湛江地名志》中对那练村的记述是:“读书功名那练骆、该村古代考取功名及出仕者很多”。那练村现存古迹特多,曾出功名、学者众多,对中原文化的南传,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的历史名村。村里现存的那练宋井,深2.8米,分上下两层结构,上层内壁为四方形,用青石块砌筑,下层内壁为马鞍形,系砂砾土层凿成。底呈釜状。井泉盛味甜,水清见底,涝而不溢,旱而不涸。井旁有“宣和七年”铭字石洗池一件。“义田碑”是明代进士、郁林知州、中宪大夫骆效忠留下的,他卸任回乡后,不但将先祖的遗产分给了其他兄弟,还将自己为官的薪酬分给族人,更牵头捐资三十亩地作为义田,专门用于资助族中学子读书,后来很多人在他的影响之下不断在义田周围买地作为义田之用,义田的范围越来越大,村中靠读书而出仕的贡生、学子越来越多。 现存的“外翰第”坐北向南,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整体高约7米,门框高3米,上层有3个嘹望窗口,正中为大圆窗,两边还有人个四方形的嘹望窗口。下层由条石块及方块石精砌而成,顶端为砖瓦结构。旧时,所谓“外翰第”,即有地位的文翰人家的外衙的意思,既显示了主人的与众不同,又含表明家世显赫,或藉以弘扬祖德,启裕后人的深意。现存的徐城骆氏宗祠,其位于中堂厅的牌匾相当“有来头”,匾额长228厘米,宽57厘米,上书“骆氏祠堂”四字,题款为“丁已三月南海康有为书”。何以康有为会为骆氏题匾,原来那练人骆鸣銮(又名骆协生)是康有为得意门生,他请恩师康有为为家乡祠堂题匾时,康有为欣然应允!村旁边的骆一公墓建于宋宁宗六年(1200),明万历戌子科正科举人、进士骆效忠墓前有石马,故又称“石马墓”。墓前有石祭铭,五祀石香炉及石马,西碑上端均雕狮2头,底面系龟蚨。

  那练村的好学之风从古延续至今,一点没有改变,近年来,村里建立了奖学助学基金,孩子们无论是升初中、高中,还是考上大学,都会得到奖励。目前,村民和乡贤们正在建设骆氏史馆,加大对现存文物的保护力度,向着特色文化旅游村的方向迈进。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