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通谱网欢迎您!
繁体版 登录 注册

楼大鹏

2013年06月14日 | 阅读:231

楼大鹏(1936~)男,浙江宁波人。从小旅居英国,1953年回到祖国,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大学期间是一名优秀跨栏选手,曾以25秒2的成绩打破男子200米低栏全国纪录。

人物资料


  楼大鹏
籍贯宁波,生于上海,年少时在英国。16岁时作为华侨回到中国。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专业为机械学。后转为器械和运动研究,成为中国的机能运动专家。
历任国家体委国际司副处长、训练竞赛三司副司长、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主席等职。
80年代以来,先后担任亚洲田径联合会副主席并兼任竞走和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田联理事,亚洲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副主席等。
曾获国际田联元老奖章和国家体委颁发的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中国奥林匹克工作小组集体奖成员之一)。

任职情况

1982~1997年           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
1997~2002年           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
2002年                     任中国田径协会顾问
1983~2000年           任亚洲田联副主席
1984~1999年           任国际田联理事
1999年                     任国际田联副主席
1991~2003年           任亚洲铁人三项联合会主席
1994~1997年           任国家体委专员
1994~2000年           任中国奥委会副主席
1995、1997、2003年   世界田径锦标赛技术代表
1988、1992、2000年  奥运会技术代表
2002年                  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执委、体育主任

青葱岁月

楼大鹏自小随父母旅居英国,也就是在那里,他与体育、与奥运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当时只有12岁的楼大鹏正在放暑假,在距离自家不远的大体育场上,他第一次亲历了奥运会:“当时我们中国有运动员参加了田径项目400米和1万米的比赛,由于田径比赛的门票比较好买,我就自己买了票去看比赛,给中国选手加油。”当时参加比赛的中国田径选手陈英郎在国内是100米、200米、400米的冠军,他也是少年楼大鹏的偶像。“当时他们去比赛要坐一个多月的船,为了筹集旅费,中国篮球队和足球队还得沿途进行义演筹集经费。”条件艰苦,中国选手在奥运赛场上的成绩也不太理想,但他们的出现依然让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侨感觉骄傲。很多华侨都邀请中国选手到家里做客,12岁的楼大鹏也得以与心目中的英雄陈英郎亲密接触,并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楼大鹏拿出一枚自己当时买的奥运会纪念章说:“当时还有幸目睹了伟大的扎托匹克、布兰科、索恩斯和其他著名运动员,以及那些写入奥林匹克历史的比赛,这些有关奥运会的经历和记忆塑造了我的一生。”

辉煌时期

1952年,16岁的楼大鹏和姐姐做出回国的决定,告别了在英国工作的父母,满怀希望地回到了阔别15年的祖国,开始了一段每月只有8块多钱伙食费的艰苦生活。
旅居英国时,楼大鹏对体育就非常热衷,并小有成就,中学时还当上了校橄榄球队的队长。回国后的楼大鹏在体育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954年,楼大鹏考入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这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体育运动在大学中受到空前的重视。楼大鹏如鱼得水,成了一名优秀的跨栏选手。1956年,他第一次打破男子200米低栏的全国纪录;1958年,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他又以25秒2的成绩再次打破这一项目的全国纪录,并获得金牌。
回忆起这段经历,楼大鹏说:“当时中国的田径事业刚起步,现在我们的女运动员都可以打破当时的成绩。像我这样的个头,现在可能连选材都选不上。”
当时已两次打破全国纪录的楼大鹏拼劲十足,也动了不少脑筋。擅长物理的他更是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运动中,并独创了一套自己的跑步训练模式。当时为了准备第一届全运会,楼大鹏把目标锁定在“破全国、世界纪录”上。为此,他训练起来也特别急进。
当时,为了让自己的成绩有更大提高,他请在英国的父亲为自己邮寄了不少外国田径方面的资料,自己翻译后加以研究总结。
“当时练得很苦,一天练七八个小时,练得也不是很科学。”一心想出更好成绩的楼大鹏为自己的刻苦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两只脚都练伤了,而且没完全恢复就又开始练。这样反反复复,后来第一届全运会也没能参加,感到非常遗憾。”
由于脚伤,楼大鹏带着遗憾离开运动场,留校做了一名体育教师。后来拥有良好英语水平和丰富运动经验的楼大鹏被调进国家体委国际司,成为一名体育官员。

申奥元老

在国家体委国际司工作期间,楼大鹏参与了中国乒乓外交的破冰之旅,经历了中国在各个国际体育组织中合法席位恢复的全过程。运动员出身的楼大鹏精通多项体育赛事;十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使他能与西方人进行无障碍沟通;理工科的学科背景又让他对场馆建设颇有心得。这三大优势使得楼大鹏在两次申奥时都成为奥申委体育主任的当然人选,负责北京申奥体育规划和场馆建设规划。
对第一次申奥失利,楼大鹏总结说:“那时我们太实在,把所有场馆要改进的地方都写在报告里,最后被有些西方媒体扩大成‘中国没有合格的奥运会场馆’。”有了这些经验,2001年申奥前,中国的多数现有场馆都按照国家奥委会的标准进行了先期整改。
楼大鹏的陈述词都是自己写:“先用英文写,再翻译成中文给领导审,再交给外国专家润色,有时候润色过头了,会改变原意,我们还得再改回来。”
现在,第29届奥运会越来越近了,作为两次申奥元老,楼大鹏认为我们有事要做:“对北京来讲,最重要的还是人文奥运,就是通过这个奥运会让各国人民更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了解世界。让北京的人文奥运促进世界和平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

热门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