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宗亲的“龙家大院”

2013年03月29日 | 阅读:625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龙氏 龙秀村

在始祖伯高公墓不远的永州新田大冠岭下,有三个相邻的古村庄——龙秀村、龙元茂村、黑咀岭村。据《清光绪32年续修龙氏家谱》记载,这三个古村庄是始祖伯高公墓守墓人后裔龙自修于宋神宗元三年间(公元1078年)始建的,至今约930年,现聚居着6000多名龙氏宗亲,被县政府命名为“龙家大院”。

 大宋年间,伯高公墓守墓人有二支。由于连年战乱,零陵无法安身,一支守墓人赴祖籍陕西途中在山东峄县定居;另一支守墓人龙自修携二子到新田避乱。其长子龙秀深得风水之道,发现大冠岭有灵气。大冠岭绵延15公里,海拨600米,像一条栩栩如生的长龙横卧,龙头山岭的陡峭半山上有一石洞,犹如龙口;龙尾是毛里乡的青龙峰,俗称“青龙摆尾”。山下有一 ,如一尊白虎,雄伟奇巧,称得上藏龙卧虎,是开宗立业的宝地。于是,父子决定在大冠岭建村定居,起名曰“龙秀村”。 

龙秀村落选址建村非常讲究,前临土地肥沃,泉井密布的云溪垌。村前一口5亩宽的大塘(现改为良田)和几口小塘半环其村,稍远处即为云溪蜿蜒向东南流去,依山临水,山青水秀。塘之上是一条高2-3米、宽4米、长约200米的石砌“城墙”,墙顶即是石板大道,两端直通村外,中有两道门楼分别通向村内“上房”、“下房”。村子两端分别有前后4处“水口山”,其茂林秀竹、绿荫掩映、环境幽雅、气势非凡。村内原有不少恢弘大气的古建筑,如祠堂(又名八德堂)、愿堂等,但都因年代久远而倒塌不存,(祠堂原址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修建了会堂)。现存有“上门楼”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装饰木雕被毁,壁画依稀可辨。“下门楼”于2005年翻新为水泥仿古建筑。数座古堂屋内偶尔可见一些古文物。

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群是龙秀村的“新村”黑岭村。该村建筑为晚清至民国年间建造,三面环山,前有池塘、稻田。房屋古朴大方,宽敞适用,不事豪华,很少装饰,街巷整齐规整,巷道内不见污水垃圾。最有特色的是建筑门壁上的对联,字体娟秀飘逸,含义追求恬淡自然,返朴归真。其中一联颇能反映主人高雅志趣。该联曰“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靖节先生即陶渊明,陶的居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伯高公的祖德祖风一直在龙氏家族中传承,这些房屋的主人——龙吟(龙启葆)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龙吟先后就读于武汉美专和杭州美专,是本县云梯中学的美术教师,而他最重要的身份是全县第一慈善家,一生不做官,不参与任何党派,自1929年以来,一直担任县救济院(前身是平民工厂)的院长,捐出500石租谷的良田(约200多亩)作为救济院的开支费用,而他自己不领院长薪饷,自己和在县城读书的儿子吃的都是从黑 岭家里挑来的。每年青黄不接之时,家里天天煮几大锅稀饭赈济饥民。除此之外,他经常资助勤学上进的读书人,对家里人要求非常严格,不准浪费一粒粮食,吃的是粗茶淡饭。解放初期,他还是县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全县有名的开明绅士。另在明代洪武年间的龙元茂村人龙源茂,他由孝廉选授广东韶州府州判,后特授江南池州府铜陵县知县(铜陵现为地级市)。从恢复高考至今,这里几乎每年都是当地出大学生最多的地方之一。

龙家大院落地处大冠岭下,或山腰峡谷中,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亿万年的地质锻造和风雨浸蚀,成就了这里的奇异山水,比较典型的有:超长石板、无坑溶洞、石里岩井、水穿石山、双层水库、特大漏斗等。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