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通谱网欢迎您!
繁体版 登录 注册

匡章

2013年06月12日 | 阅读:353

 匡章也叫章子、匡子,战国时齐将。齐威王时,曾率军打退秦国的进攻。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六年),乘燕国内乱,率兵十万,从渤海进发,五十日,直破燕都。后二年,在濮水上游抵御秦军,失利。齐湣王即位,联合韩、魏攻打楚国。匡章在楚沙(今河南省唐河西南)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昧。

简介
 
匡章又称章子、匡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人。齐将。初游于魏。齐威王末年为齐将,曾率军击退秦的进攻。齐宣王六年(前314)乘燕国内乱,率五都之兵,会合北地之众,五旬而攻破燕国。齐泯王即位,孟尝君为相,联合韩、魏攻楚。他率军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昧。后三国联合攻秦,他又得胜,攻入函谷关。
 
成就
 
伐燕
前314年(齐宣王六年),齐国乘燕国内乱,派匡章率兵十万,从渤海进发,进攻燕国。燕国人都痛恨子之,纷纷开城迎接齐军,五十日以内,直破燕都。齐军攻占燕国后,并无撤回之意。匡章又不管束军队,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纷纷起来反抗,驱逐齐军。匡章站不住脚,只好带兵回到齐国去了。后二年,在濮水上游抵御秦军,失利。
征楚
前303年,田文为齐相,这时秦楚联盟,齐以楚负约为借口,联合韩、魏攻打楚国。楚国以太子横为质于秦,秦派客卿通率军救楚。联军闻讯后,当即退兵。次年,楚太子横因私斗杀死秦大夫而逃回楚国,秦楚联盟告破。斉宣王十九年(前301年),斉宣王命令斉将匡章与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三国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楚国派唐昧率军迎击,两军在沘水两岸驻扎了下来。联军因不了解沘水的深浅情况,不敢贸然渡水作战,与楚军相持了6个多月。斉宣王在国内不耐烦了,派周最(即周冣)到阵地言辞苛刻地催促匡章赶快渡河作战,匡章覚得自己辛辛苦苦、谨慎指挥还受如此委屈,便対周最说:「対于我来说,撤了我的职,杀了我,甚至杀了我的全家,这是大王能够做到的;战机不成熟的时候要求出战,战机成熟的时候不要求出战,这是大王在我这里不能够做到的。」随后,匡章令人寻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于楚军放箭射守,派出的人根本到不了河辺。后来,一位樵夫告诉说:「要想知道河水深浅太容易了:凡是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浅的地方;凡是楚军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匡章一聴,喜出望外,随即选派精兵乘夜幕从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军发起突然袭击,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败楚军。楚将唐眛因为联军六个多月没有多大的动静,放松戒备,等知联军上岸后才仓卒调兵应战。楚军大败,2万多人被杀,楚将唐眛战死。之后,韩、魏取得宛(今河南南阳市)、叶(河南叶县南15公里)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被迫以太子横为质,向齐求和。
攻秦
前298年,孟尝君田文回齐为相,发起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由匡章统帅联军,前后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国的函谷关,驻屯大军,加以封锁,之后赵、宋两国也参加,最后终于攻入了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秦国归还了魏、韩一些侵地后,三国联军才退去。
 
史料
 
据《战国策·齐策一·秦假道韩魏以攻齐》载: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兵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者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母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译文
秦军要通过韩、魏去攻打齐国,齐威王派章子为将应战。章子与秦军对阵,军使来往频繁,章子把军旗换成秦军的样子,然后派部分将士混入秦军。这时齐的探兵回来说章子率齐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又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可是威王仍然没有什么反应。如此经过几次报告,一个朝臣就请求威王说:“都说章子打了败仗,报告的人虽然不同,可是内容却相同。君王为何不遣将发兵攻打?”齐威王回答说:“章子绝对不会背叛寡人,为什么要派兵去攻打他呢?”
就在这个期间传来捷报,齐军大获全胜,秦军大败溃退,秦惠王只好自称西藩之臣,而派特使向齐国谢罪请和,这时齐威王的左右侍臣就说:“大王怎么知道章子绝对不降秦呢?”齐威王回答说:“章子的母亲启,由于得罪他的父亲,就被他的父亲杀死埋在马棚下,当寡人任命章子为将军时,寡人曾勉励他说:‘先生的能力很强,过几天率领全部军队回来时,一定要改葬将军的母亲。’当时章子说:‘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不允许臣改葬。假如臣得不到父亲的允许而改葬母亲,岂不是等于背弃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由此可见,作为人子竟不敢欺负死去的父亲,难道他作人臣还能欺辱活着的君王吗!”
 
生平大事
 
前334年,匡章参与徐州相王,并与魏相惠施辩论。
前320年,张仪并相秦、魏,秦军越过中原攻齐。秦军经过阳晋、亢父至齐鲁交界处的桑丘,匡章受命为将。匡章派兵混入秦军营中,而另一方面,秦军又顾忌韩魏两国会威胁自己的后方,所以当匡章突然发动攻势时,秦军大败溃退。
前317年,秦大败三晋联军。齐、宋趁势伐败赵、魏于观泽。
前316年,秦灭巴蜀。
前314年,趁诸侯混战之机,齐宣王命匡章率军攻燕,50日而下之。赵易河东于齐,楚怀王大怒,欲组织反齐联盟。
前313年,齐楚合兵攻秦曲沃。楚国承认齐国吞并燕国,齐国则帮助楚国抵御秦国。
前312年,楚怀王最终背弃齐楚联盟。楚军景翠部驻于齐楚边境。匡章率齐、宋军攻魏,魏向秦求救。秦胜楚于丹阳,遂派兵救魏伐燕地。宋康王与秦连衡,宋军撤退,秦军樗里疾部迅速进入宋军阵地,齐军防线一侧空虚,导致齐军在濮水一战中失利。匡章败逃。燕复国。
前305年,楚军在丹阳、蓝田两战接连败北,又在对越战争中耗尽精兵锐卒,齐、魏、韩趁机攻打疲弱的楚国。
前303年,楚军力不能支,向秦求救,秦军援楚,三国联军暂时撤退,但联军仍在边境地区袭扰楚国,并在此年前后已占领楚国北部部分领土。
前301年,秦楚关系恶化,齐国孟尝君政府又从中挑拔,使楚国孤立。齐国在前线增兵至20万,并命匡章为将。韩、魏军估计也不在20万之下,而楚军数目与联军相当,也就是说此时在沘水两岸共有80万左右的军队在紧张地对峙着。齐楚军对峙了半年之久,而齐宣王没有看到胜利的到来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田地继承王位。田地急于求胜,令周最到前线催促匡章迅速进兵,否则就要对匡章的家属不利。匡章没有理会齐闵王的威胁。齐军最终大破楚军,楚国一夜之间几乎被秦、魏、韩、宋、越等国瓜分。
前300年,齐军占领韩国都城郑,建立亲齐政权。
前298年,匡章率齐、魏、韩军攻秦。
前296年,函谷关被攻破,秦昭王急谋割地自救。齐相孟尝君听信韩庆之言与秦议和,放弃了灭亡秦国的良机。燕残中山,齐军回师攻燕,战于权。燕军大败。此役后,而齐国南破楚、西服秦、北败燕,威震天下,匡章之功不可没也。
 
家庭情况
 
父子分开的原因
齐国人都认为匡章不是个孝子,但是孟子却不这么看。他很清楚匡章和父亲分开的真实原因:“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匡章太爱他的父亲,以致于不能容忍父亲的任何瑕疵,所以最终两人不再见面。匡章觉得自己使父亲失去了天伦之乐,如果自己却在享受这种快乐是不道德的,所以就“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庄子略带讽刺地评论道:“孔子不见母亲,匡子不见父亲,这就是‘义’的祸患呵!”(正如当年徐州相王时匡章挖苦他的老相好惠子一样)韩非子曾记载,匡章的父亲田鲔教导他说:“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故自恃无恃人。”从匡章后来的表现来看,他显然是不赞同父亲的观点的,这也可能就是导致“子父责善”的深层原因吧。
匡章对父亲的爱
不过匡章的父亲可能是一个专制的家长,而在当时的齐国,男性家长对家人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匡章的母亲叫启,她得罪了丈夫,被他杀死,埋于马栈之下。由于匡章和父亲分离,所以匡章虽然知道此事却也无从插手。前320年,秦军攻齐右壤,齐威王想让老将田朌迎敌,而田朌则看出齐王身边的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有成为一代名将的潜质,于是便提议让匡章为将。齐威王和匡章相处十多年,对他非常了解,他任命匡章为将,并给予高度的信任,将国家的安危完全交托给他,真可以说是不折不扣地做到了“用人不疑”。而他之所以对匡章如此信任,除了因为十多年的了解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战前,他说如果齐军得胜,就要为匡章的母亲更葬。而匡章则说,父亲并没有在生前对我交待过母亲的事情,我这么做不等于是欺骗死去的父亲吗?齐威王放心地说:他连死去的父亲都不敢欺骗,又怎么会背叛我这个活着的君王呢?可见,匡章对父亲的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而匡章对晚年的齐威王如此忠诚,是否是因为他从老王的身上依稀看到了远离身边十多年,父亲的身影呢?当齐闵王在垂沙之战中对他口出恶言时,他或许会对这位新王有几份不屑:“他怎么能和威王比呢……算了,为了齐国,为了‘父亲’……”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

热门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