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魏晋康氏高僧众多的原因
近翻史科得知,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康氏出了许多高僧,为弘扬中国的佛学做出了贡献。如康巨,东汉末年著名僧人,康居人。灵帝、献帝时在国都洛阳翻译《问地狱事经》一卷。康孟详,与康巨同时代,也是康居人。他在洛阳翻译出《中本起经》二卷、《修行本纪经》二卷,与康巨、支曜等人省为当时著名高僧。他评为佛经曾受到著名高僧道安的高度称赞。唐僧会,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高僧,康居人,世居天竺(今印度),其父因经商而迁到交趾郡(今越南河内以东天德江北岸)。僧会十余岁时,父母双亡,他出家为僧,学习安世高所传的小乘佛教。后到吴都建康,从事译经传教,深受吴孙权教重,为其建造了建 寺,对孙吴地区佛教的传播影响相当大。他曾向孙皓当面宣传佛教教义,使佛寺免于毁坏。
康僧铠,著名高僧。嘉平末年到魏国都城洛阳,翻译出《在家出家菩萨戒经》1卷,又翻译出宣传西方净土信仰的《无量寿经》2卷。
康法朗,西晋著名高僧。中山人。少年时即出家事佛,善于戒节。西晋永嘉年间曾前往天竺国求法取经。后来回到中山,成为大法师。
唐僧渊,西晋朝著名高僧。祖籍西域,坐于长安,通晓汉语,诵大乘佛教经典。东晋成帝时与高僧康法畅、支敏度等人共同渡江南下、遇殷浩问以“佛经深远之理”而受到称赞。后在豫章城外数十里建佛寺。他在此讲经修练,前来修学者甚多。
唐法畅,两晋之际著名高僧。东晋成帝时,他与高僧康僧渊,支敏度等人渡江南下,在此传佛。善于清谈,著有《人物始义论》等。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时期康氏出了这么多的高僧呢?一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自汉明帝 梦 求法以后,佛教开始在中国大地传播。至桓帝、和帝以后,农民的起义斗争接连不断。接踵而来的就是董卓之乱,军阀混战,战火连绵,诸行无常说,人生痛苦说,因果报应说、三世轮回说,彼岸说等,适应了苦难的平民百姓。 彷徨失望的中层人士的悲观怨世情绪,为佛教的情绪提供良好的土壤。当时的佛事活动以佛经的翻译为主,洛阳是翻译中心,传来什么经就翻译什么,合译也好,单译也好,以外来僧为主。朝廷纵容,民间的地主阶级和文人学士又给予了大力资助。如当时的洛阳人孟福和南阳人张莲等人就直接参与佛经的翻译,而孙和周提出等人则是译经的资助者。有经济支撑就容易办事,僧人们开始建佛寺、造佛塔、塑佛像,佛事活动范围渐次扩大。政治气候允许,又有这么好的条又有这么好的条件,高僧们就争相来到洛阳译经,造成了众多的康氏僧人在这一时期成名。
二是佛教传入西域的时间要比国内其它地方早,这些高僧的祖籍多 康居国,当佛者 多,接受佛教早,又精通内地的语言,自然成了最得力的翻译者,这也是造成他们成就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如西晋时的译经,“有《般若》经类,有《华严》经类,有《宝积》经类,有《大集》经类,有《涅磐》,《法华》经类,有大乘经集类,有大乘律类,有本生经类,又有两方撰述类,种类繁多,几乎具备了当时西域流行的要籍。”康氏僧为此做出了贡献。
三是帝五和达官贵人们的崇佛,是造成这一时期高僧众多的主要原因。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对道 上有控制,但未见有排佛某佛的记载,康僧铠才得以在洛阳顺利译经,康僧会得到了吴主孙权的支持,建立茅屋,设置佛像,开始在民间传教。刘禅不信佛教,但民间也有佛经传播。两晋、南北朝时,帝王和许多达官贵人信佛、敬佛,佛学造诣深者,被统治者 为“辅政良才”,因此传佛教更为盛行。王导曾以康僧渊深目 而戏弄他,僧 回答:“鼻者面之山,眼者面之溅,山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被时人称为名答。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康姓出的高僧多,既有康居国,又有汉族康姓,如康法朗、康法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