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鞠氏吐峪沟考古发掘连续获得重大发现

2013年07月17日 | 阅读:549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5月23日,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及研究机构的专家齐聚吐鲁番市,对这次数量众多的重大考古发现进行研讨。
    与会专家称,从2010年春季持续至今的这次考古发掘,是我国政府首次对吐峪沟遗址区进行的系统、科学、严谨、有序的考古调查。这样的石窟寺考古发掘在全国也是首次,把中国石窟寺发掘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意义是空前的。此次数量众多的重大考古发现再次表明,新疆是解读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把重要钥匙。
    吐峪沟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麻扎村,西距吐鲁番市约60公里。吐峪沟地处火焰山山脉东段,大体呈南北走向,将火焰山拦腰切断。沟的北口有苏贝希文化遗址;南口为我国历史文化名村——麻扎村,民居建筑大多数百年以上;沟内霍加木麻扎、祆教墓葬、佛教寺院、伊斯兰教的麻扎并存;沟南戈壁中有著名的洋海古墓群。诸多历史遗迹表明,新疆吐峪沟是多种宗教、多种文化的汇集地,也曾经是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最早交汇的地区。
    吐峪沟石窟最早开凿于十六国北凉统治时期,自北凉至鞠氏高昌统治时期,也就是公元5至6世纪,吐峪沟内进行了大规模的佛寺建造与石窟开凿活动,并逐渐成为高昌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
    一千多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吐峪沟内众多石窟寺的昔日辉煌早已褪去光泽,留下的是残垣断壁和坍塌、残破的洞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德、英、日等国探险队在吐峪沟肆意盗掘,劫掠盗挖了大量珍贵文物,并对石窟寺造成了严重破坏。
    从2010年3月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研究院、龟兹石窟研究院三家单位合作,对吐峪沟遗址实施保护性考古发掘工作。
    主持现场考古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陈凌介绍说,考古发掘区域集中在沟北区两侧的石窟群遗址,一年的考古发掘已经清理出的壁画超过200平方米,洞窟56处,包括礼拜窟、禅窟、僧房窟,以及一处重要的塔殿遗址、地面佛寺等;在多处洞窟前还清理出门道、台阶等重要遗迹,还发现多处洞窟改建、维修乃至封闭等迹象,对于解决吐峪沟石窟部分洞窟开凿次第、洞窟组合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考古发掘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文书残片、绢花、木器、石器、陶器、雕塑、文具、纺织品,以及生活用品等。
    让考古人员振奋的是,出土的数量众多的文书包括汉文、粟特文、藏文、回鹘文、婆罗迷文等多种文字,有佛经写本、世俗文书和古书的注本等,还有卷轴。陈凌认为,这些文书的发现对于研究吐鲁番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而且大量文物还可以印证以前被盗绝的文物的关系,可使那些文物“归位”,这对于全面研究吐峪沟石窟寺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