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氏宗亲汲黯的故事一
在上一个世纪,我们还有“接班”一说。父亲是棉纺厂工人,退休以后,可以安排一名子女到厂里去工作,叫做“接班”或“顶替”。这一点让我们作农民的很不服气:为什么工人阶级子子孙孙都是工人阶级?实际上,农民也是“接班”,老子是农民,儿子接着当农民,不是“接班”是什么?只是这个“班”不好,“接”了也不舒服。后来,城里有了“下岗”,农民们心里才开始舒服。及至进城当了农民工,才晓得工人也苦,接不接班也就无所谓。
“接班人”则又是另外一码事。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很重视“接班人”的问题,正因为此,所以,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国家出大事,坏就坏在“接班人”身上。实际上,古今中外,所有国家,所有领导人,没有不重视“接班人”的,尤以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老儿为甚,“家天下”嘛,所以家庭的继承形式延伸进入国家政治领域,不仅为自己选好接班人,也要求做臣子的考虑“接班人”问题。只是那个时候不叫“接班”,名目还比较多,有继承的,叫做“荫”,皇帝赏赐功臣名爵、食邑、俸禄可以荫及子孙;也有保举推荐的,叫做“任”,大臣可以保举其子弟为官,这极象是二十世纪的“接班”或“顶替”。
汲黯得以步入政坛,就得益于“接班”。汉景帝的时候,他“以父任”,“为太子洗马”。汲黯的祖上世代为古代卫国的卿大夫,汉以后又世代为汉的卿大夫,所以他的父亲可以保举儿子做官。官倒不大,但跟的是国家未来的领导核心,做的事业也不重要,但属亲信,“洗马”又叫“先马”,打马跑在前面的意思,大约相当于太子的侍从官。虽然如此,汲黯却很当回事,把这官做出了味道,“以严见惮”,很讲原则,大家包括太子在内都怕他。或许也有因嫌恶而懒得理他的成份在里头。
汲黯就这么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这个开头不算太好,但也不坏。太子后来当了皇上,是为汉武帝,他也跟着受到提拔,官名叫“谒者”,专司传达之事,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传达室干部,秩比六百石。“六百石”是个什么概念呢?太初年间,武帝派他的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击大宛,武帝为赏其功,封李广利为侯,其部下为九卿者三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这说明武帝重武功、爱小老婆,但也可见六百石算不得什么官。不过,大家不要以为传达室就是守门的,即使是今天,专司传达之事的,也是设在办公厅下的秘书处,与守门人天壤之别,俗话说:跟着首长转,见官大一串。汲黯当时肯定就是这么想的。这个世家出身的大官僚,熟悉做官的进止尺度和权力运作方法。
东越的少数民族闹纠纷,双方没有忍住,打起了群架;后来大家都想赢,发展成了械斗;当局没有控制好,终于演变成为战争。皇上派汲黯去看看,顺便劝劝。走到半路上,汲黯就往回走,给皇上说:“少数民族打架,是他们的风俗习惯,不足以辱天子使者”。皇上明知他是因为路途艰险、事情棘手而中途返回的,好在事在边鄙,影响不大,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处理,也就舍而不问。河内失火,烧千余家,武帝又派汲黯去灾区慰问。汲黯去转了一圈,回来说:“火只烧了千余户人家,不足忧。我在河内看见旱灾严重,涉及万余户人家。我当时也来不及报告,便自作主张,假传圣旨,凭着手中持有的介绍信,打开了河内粮库,赈济贫民。请皇上治罪吧。”皇上反应快,连声说:办得好办得好,开仓救灾,正是我的想法,我代表我的人民感谢你。这两件事让皇上觉得汲黯很有点政治头脑,分得清轻重缓急,不错不错,提拔他做荥阳令。谁知汲黯全没心思做个小地方官,称病不去,背上行囊回家。皇上本是打算发火的,一想又觉得人才难得,于是赶快另拟任免通知,提拔他为中大夫,秩比千石。中大夫相当于后来的言官,专司议论进谏之职。
在言官这个位置上,少有善终,更何况汲黯是个说话不讲场合不注意方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