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祠堂百余年多次重修

2014年02月19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1525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姜氏祠堂百余年多次重修
姜氏祠堂百余年多次重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姜氏族人在城里中心地段购地,建先祠一处。姜氏祠堂经过多次重修,占地面积974平方米,建筑面积418平方米,分为东西中三部分,呈“回”字形,分为东西中三部分。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瓦覆顶,脊饰吻兽。姜氏祠堂布局严谨,尤其是正厅以及大门的建筑结构、柱、梁、椽、枋之间的合理搭配,代表了较高的建筑技术、艺术水平,是潍坊地区宗庙建筑的典范之一。姜氏祠堂中藏有与昌邑姜氏有关的碑刻数通。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通即姜氏十二世孙、官至徐州知州的姜焯书写的“旃檀寺”碑以及广东巡抚李士桢曾祖姜民望的墓碑,为研究昌邑姜氏家族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经过多次重修 姜氏祠堂成潍坊宗庙建筑典范

  姜氏祠堂是昌邑姜氏大宗祠,位于今昌邑市奎聚街道南隅十字街1号,现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姜氏族人为合祀祖先,阖族议定,在城里中心地段购地,建先祠一处,共集资520缗。建北厅五间,正厅五间,东西厢各三间,大门一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以及四周墙垣。清道光八年(1828年)、同治八年(1869年),姜氏家族两次集资重修姜氏祠堂。民国八年(1919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昌邑豪绅、姜熹支下十七世孙姜续焘动员县内的26个村中的姜姓富绅63人,共集资金一万千钱有余,对祠堂进行全面整修。正厅以及两厢落地重修,祠堂大门以及围墙拆除重建,大门加宽加大,并在西跨院新建北屋五间,南屋五间,以做族人会议厅和看守用房,始形成今天的风貌。

  现在的姜氏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74平方米,建筑面积418平方米,分为东西中三部分,呈“回”字形,分为东西中三部分。中院有大门1座、耳房4间、东西厢房各3间、正厅5间,为祭祀及厨、库用房;西跨院有北屋5间,南屋5间,为族人会议和看守用房;东院为预留空地。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瓦覆顶,脊饰吻兽。正厅前出廊檐,檐下有精美木雕;明柱六根,柱顶梁端自东向西分别篆刻“福、营、邱、分、派、寿”六字。东、西厢房前出厦檐,卷棚式硬山顶。大门十柱落地,精雕石鼓门枕。姜氏祠堂布局严谨,尤其是正厅以及大门的建筑结构、柱、梁、椽、枋之间的合理搭配,代表了较高的建筑技术、艺术水平,是潍坊地区宗庙建筑的典范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昌邑姜氏祠堂收归公有,先后用作展览馆和昌邑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驻地。1986年昌邑成立昌邑县文物管理所,城关派出所自姜氏祠堂迁出,祠堂经重修后又成了文物管理所的驻地。

  1997年,昌邑市博物馆成立,昌邑市文物管理所从姜氏祠堂迁往昌邑市博物馆,昌邑姜氏祠堂便作为昌邑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归昌邑市博物馆管理。2007年公布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藏碑刻数通 其中有姜焯所写“旃檀寺”碑

  姜氏祠堂中藏有与昌邑姜氏有关的碑刻数通,为研究昌邑姜氏家族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通即姜氏十二世孙、官至徐州知州的姜焯书写的“旃檀寺”碑以及广东巡抚李士桢曾祖姜民望的墓碑。

  “旃檀寺”碑青石质,长113厘米,宽45厘米,厚13厘米。横题“旃檀寺”三大字,上款题“乾隆甲子五月重建”,下款题“邑人姜焯八十六岁敬书”。查乾隆七年本《昌邑县志·卷七·寺观》记载:“旃檀庵,在县南辛置村,密安大师涅槃之所。”该碑原在新置三村村委院内,现在昌邑姜氏祠堂保存。

  姜焯,李士桢胞弟姜士楧长子,李煦堂弟,字曦陆,幼有异禀,十七岁即补为邑弟子员,为廪贡生,不久即出任济南府陵邑训导,后升广东感恩知县。在感恩县任职十四年,政绩突出,后又摄理崖州,署理昌化知县。因政绩卓越,姜焯保升徐州知州,诰赠奉直大夫加一级。姜焯自海南历官至徐州,均以廉洁能干而为上司器重,苏州、常州、松江等地难办之事,江苏巡抚均托他处理。公务之余,他又纂修了《昌邑姜氏族谱》,重修文庙、考棚,纂修《徐州志》,维修苏堤、黄楼、放鹤亭等名胜。后姜焯因年老上书请求致仕,未被批准。雍正二年(1724年)致仕,居昌南惺惺山,号“甘泉老人”,乾隆九年(1744年)卒,享年八十六岁,归葬南店祖茔。姜焯后代自康熙至乾隆,凡三朝,仕宦不绝,人才辈出,享誉乡里。

  姜民望墓碑青石质,方首,下部断残,残高78厘米,宽64厘米,厚18厘米。碑阳周饰浅浮雕草叶纹,中残题“皇清诰赠光……”上款残题“公讳民望,字天彦……”下款残题“乾隆九年岁次甲子……”碑阴无字。盖碑原在昌邑南店姜氏祖茔中,被发现后运往姜氏祠堂保管。姜民望为昌邑姜氏八世孙,自幼承袭家学,随其父研习医术,后为御医,供奉内廷。姜民望即李士桢曾祖,后因李士桢贵,入清后追赠光禄大夫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盐法、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夫人宫氏例赠夫人。

  近年来,《红楼梦》研究再掀高潮,李士桢、李煦父子暨昌邑姜氏家族也愈来愈引起学术界的兴趣。昌邑所存与李士桢、李煦及其家族相关的史迹及文物不但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含金量很高的文化旅游资源。

◎相关链接

姜家大湾

  姜家大湾位于今奎聚街道东隅村西北部,原昌邑旧城中部偏东,其西50米即为姜氏祠堂。姜家大湾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90米,是昌邑城内主要排涝湾塘。明代为昌邑学者史载勋家族所有,名为“寄绿湾”。康熙年间,史姓将之卖于南隅刑部侍郎张志栋家族,此后一直为张氏家族所有,因湾地约十余亩大小,村人亦呼为“十亩大湾”。姜士桢六世祖姜镗始自姜家泊村迁居湾北崖居住,后姜氏繁衍聚居,被称为“湾埃”支,该湾遂被称为“姜家大湾”。民国时期,主持倡修昌邑姜氏祠堂的姜续焘,其故居即位于大湾西北角,二刻族谱所示“本宅”位置即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尚存。

  姜家大湾原为昌邑南隅张志栋家族所有。张志栋(1648—1714年),字敬修,康熙癸丑(1763年)科进士,擢翰林,历任广东、浙江、江西巡抚,迁大理寺卿,晋刑部右侍郎。张志栋为官勤勉,中正耿直,后因故罢官,督修通永河,积劳成疾,卒于工地,归葬昌邑豹埠营凤凰埠。张志栋兄长张志禧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长子张勿我、次子张勿迁分别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进士,形成了一门四进士的独特家庭。张志栋家族与姜氏家族交往甚为密切,姻亲稠叠。据《昌邑姜氏族谱》记载,李士桢子孙中,娶张氏为妻者不少。张志栋亦曾为李士桢《抚江政略》《抚粤政略》作序,文中称李士桢为“同里戚属”。一刻《姜氏族谱》时,李煦又请张志栋作序,又言:“予邑汇珍姜君与予少相善也,结为婚媾。其兄中丞公毅可与予兄亦为姻戚。”由此亦可见姜氏、张氏两大家族的密切关系。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