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通谱网欢迎您!
繁体版 登录 注册

姜伯驹

2013年03月27日 | 阅读:371

    姜伯驹(1937— ),数学家,拓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9月4日生于天津,汉族,祖籍浙江平阳。父亲姜立夫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最有成效的开拓者之一。 姜伯驹,早年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喜爱科学。

    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学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数学基础扎实而广博。 

    1955-1956年两次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 

    1957年毕业后留系任教,

    1961年起做著名数学家江泽涵的助手,讲授拓扑学专门化课程。1978年越级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1979年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作学术访问,

    1980-1981年应邀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讲学。此后多次出国讲学、合作研究、参加会议。 

     姜伯驹,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兼任南开数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5-1998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1983-1987年担任中国数学会理事并任其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1989-1997年任北京数学会理事长。

    1979年和1983年任第5-6届全国青联委员,

     1988年起任全国政协委员至今。 

     姜伯驹教授长期从事拓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不动点理论中Nielsen数的计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所创的方法在国外称为"姜子群"、"姜空间"。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不动点理论(fixed point theory) 和低维拓扑。1964年姜伯驹通过研究基本群的一个子群,有效地计算了一类较为广泛的空间(包括李群)的N ielsen数。这一工作迅速引起国际拓扑学界的关注,并激活了N ielsen不动点理论。从此人们把这一子群称为姜群,把姜群与基本群重合的空间称为姜空间,像N ielsen数、R eidemeister迹一样,姜群、姜空间成为了不动点理论中的最常用的术语。      

    80年代,姜伯驹运用低维拓扑学的理论和方法,证明了曲面自同胚的最少不动点数等于Nielsen数;并以辫群为工具发现了与高维情形相反,曲面自映射的最少不动点数一般不等于Nielsen数,全面解答了已有50年之久的Nielsen不动点猜想。之后又开拓了Nielsen式的周期点理论,并进一步探索其与低维动力系统的联系。2000-2005年曾任科技部973计划《核心数学中的前沿问题》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姜伯驹是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5-2000年曾任教育部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他热爱教学工作,1958年起承担主讲任务, 46年如一日,对教学精益求精,对学生诲人不倦,不仅授课深受学生欢迎,而且人品和学术成就为学生、同事和国内外同行所敬重和钦佩。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

热门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