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洪氏文化遗存

2013年08月02日 | 阅读:989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一、 思母桥与思母亭
洪钟出生于耕读之家,自幼刻苦读书。父母对他教育严格且讲究方法。父亲洪薪殁后,母亲姚氏曾对他说:“汝父存时,见汝聪明过人,每喜语人曰:‘人皆积金以遗子孙,吾惟教子以一经耳。”又说:“吾家自安抚公以来,累世称德,然未有显发者。虽吾祖与父大负才美而不获见用,吾亦偃蹇若是。所以显发而昌大门户者,尚有望于尔曹也,汝能记之乎?”母亲姚氏端庄淑惠、颖敏天成、颇有学识,常促其进取好学。 洪钟年幼时,到蒙塾学馆读书有一段路,且需经过洪家河,河上石桥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故该地称断桥头(《万历钱塘县志·纪疆》则云:此桥在崇化乡境。相传为宋朝一尚书所建,有人想破其风水,断其龙脉,故名。)母亲顾及儿子安全,无论风雨,不顾寒暑,用竹子编成的渡船每天接送。洪钟每有懈怠,想到母亲辛劳,自然更加勤奋好学。父亲逝世后,“归囊肃然,惟图书数卷而已。”母亲独自挑起教育子女重任。 “母子慈,恒笃于训子;子之孝,必志于显亲。” 由于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洪钟知书达礼,歧嶷不凡。成化四年(1468年),年二十六岁,以《易经》领受乡荐试。成化十一年(1475年),已未科谢迁榜进士及第,授刑部主事。又因谙习宪典,善断颖议,名望鹊起。然洪钟仍不忘母恩,每有闲暇,便伴随母亲左右。当洪钟居刑部尚书兼左右御使要职时,仍瞻养母亲在京师六载。“钟每墓归,必问所治事当否为忧喜,识者谓有平反之意。钟之成名,亦本于母教然也。” 成化十八年(1482年),洪钟母亲日有桑梓之念,归乡心切。是年八月,洪钟与弟洪一起扶持母亲以归。“逾四月竟以病卒,是为腊月二十九日。”离年67岁。正德七年(1512年),洪钟因与寥复战未胜遭弹劾而告老还乡。每念及母亲教诲,感慨不已。为报母恩,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出资在昔日母亲摆渡接送处建造一座桥梁,取名“思母”,又在桥南辇道旁盖一座亭子,亦名“思母”,并撰写《思母亭记》一文,镌刻于亭内石碑之上。思母桥于1977年被改建为水闸,尚存部分基石。思母亭已圮,《思母亭记》碑石尚存,太湖石质,有碑额、底座,高2米有余。惜碑文漫患不清,“桥坍塌,编竹而渡”、“大明正德十五年口月吉旦立”等字尚可辩。

二、 洪氏宗祠
洪瞻祖《西溪旧志》云:“洪即我祖分梓也。宋太师忠宣公,始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子孙名德相承,遂成钱塘望族。”其分支迁于西溪洪家埭。洪家埭旧有洪氏宗祠,宗祠规模较大,建筑体为中轴歇山式,平面呈长方形,宽约16米,纵深约40余米,占地 1亩有余。砖木结构,由门厅、庭院、正厅组成。大门略呈八字形,门阙分左中右三道,中门前置门当户对,左右边门相对设木栅。门厅内悬挂“洪家祠堂”匾,两旁有门神像。门厅后为庭院,青石铺砌,两侧各植桂花。正厅五开间,俗称三间两弄。正厅正中上方悬挂“三瑞堂”(洪皓任宁海主簿摄县令时,轻赋税、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实、竹枝皆成边理,人称“三瑞堂”。)匾额。梁柱用材粗硕,横坊、雀替等木构雕琢精致,且饰以图案。寝殿间梁架彩绘,置历祖牌位,前上方悬 “天运灵台”匾。洪氏宗祠初建当在洪钟逝世后,朝迁下“赐建廊庙和建祠堂文贴”后建。清末民初时重建。据洪氏后裔回忆,解放后,正厅保存尚为完整,悬“御爵府”、“三瑞堂”匾,两侧为“宋祖传世郡敦煌,圣授御铭三瑞堂”楹联。廊柱上有“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和“大宋陛下是一品为品治国掌朝纲,明纪祖孙同朝臣五书伴驾护君皇”两联。庭院内两株高达数丈的桂花枝茂叶繁。20世纪50年代初,洪氏宗祠改为小学,1975年改建为生产队自备粮仓,稍后又成为社办工厂车间。现尚存部分堂屋。2005年,在西溪开发建设中,将正厅遗存北向辟为洪氏纪念室。室正中悬挂洪钟画像,其左侧分别挂列“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的洪皓及洪适、洪遵、洪迈画像,右侧则为“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的洪荣甫、洪有恒、洪薪和洪瞻祖的画像。另有洪氏事略图文。堂前两侧厢房置石像、石碑等遗存。

三、洪氏祖茔
洪氏祖茔在洪氏宗祠南边新桥头,俗称“天葬坟”处。元代,官浙东安抚使者洪庄徙居上虞。明初,洪钟祖父洪有恒携家眷到西溪招德里(洪家埭)定居。天顺七年(1463年),洪钟父洪薪逝世死后“惟图书数卷而已。”成化十九年(1483年,洪钟母亲逝世。洪钟将母亲灵柩安葬在洪家埭新桥头,并将父亲灵柩亦迁葬其处。20世纪70年代因建造荆长公路,墓地被毁,发现凤冠、铜镜、瓷器等物,棺材保存较好,被用于农船之材。2003年10月,在墓地处发掘洪薪石像、石碑和石马等遗物。洪薪石像高1.2米,着官服,持朝笏,神态端庄。石碑高2米,厚约 0.2米,上有“奉天诰命“字样及皇帝3次追封洪薪的敕命书。其中成化十五年(1479年)五月十八日一书云:“皇帝敕曰:“国家推恩臣下,必及其亲者,所以重本而劝孝也。岂以存没而有间哉。尔直隶微州府街口批验所大使洪薪乃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洪钟之父,历官有年,而乃早没。推原所自宜恤褒典,兹特赠为承德郎、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灵明不昧,尚克承之。敕曰:母之慈,恒笃于训子;子之孝,必志于显亲。故朝廷于群臣能尽职务者必推恩,以彰夫训子之贤,而逐其显亲之愿焉。尔姚氏乃刑部江西清吏司洪钟之母,端庄淑慎,著于闺阁,有子能官司,益彰慈训。揆劂源本,宜锡茂恩,慈特封为太安人,服此光荣,益绵寿祉。” 墓地之石像、石碑及石马、石羊等遗存均陈列在洪氏宗祠旧址两侧厢房中。

四、洪园
洪家埭有洪氏故居,至洪钟官右副都御史时曾扩建宅第,当在洪氏宗祠北不远处,有庭屋10余幢。1970年,洪生福拆建房屋时,出土一块碑石,长约1.8米,刻有“赠右副都御史洪”等字样,为旧时官员回乡建宅,朝迁或官署所赠门幅或牌坊条石。洪钟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升任右副都御史一职。2007年,又发现“洪府界”墙界石一块,长约50厘米,宽20厘米,洪钟归隐后又择地建书院、别业。书院筑于西湖涌金门南,门对南北两高峰,因命名为“两峰书院”。别业俗称“洪园”。 《西湖志纂》载:“洪园,在河渚东”。《钱塘县志》:“明刑部尚书洪钟别业,今余地已属他姓,惟小丘独存。山石玲珑,茂树森荫,尚可登眺。”冯梦祯《快雪堂日记》载:“戊戍八月甘,睛,到西溪永兴封……饭后视新成洪氏花园,曲池十余亩,周以修竹,大佳。但得方幅,信移居佳处也。”据洪氏后人说,洪园应在五常村洪家埭,原有13道门槛的5幢老屋,且有两座小丘。新近发现“赠右副都御史洪”和“洪府界”石条均可为证。然与“洪园在河渚东”有背。据曹云《洪园考》一文:洪园确切位置,应该在紫金港畔的陆庄与登云圩之间。登云圩之墩即为洪园小丘。正德八年(1513年)洪钟辞官司还乡,嘉靖二年(1523年)浙世,洪园当在此十年间所建。洪楩于清平山堂完成校刊善本,为在故居洪园消遗晚年,便重新修葺洪园,增筑藏书楼。明末清初,洪园渐次荒落,改属他姓。成为陆庄和西溪山庄一部分。厉鄂《洪襄惠公园中峰石歌》、吴旋园《洪园尚存小丘诗》等均可证实。据此,洪家埭乃洪钟府第,为前府后园,而河渚东者则为洪氏别业,宜闲时小憩。

五、民情风俗
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积极活动持续不断,百姓在此世代相袭、相沿成习,逐渐形成独有的风俗,其中不乏体现团结互相、自强不息的和谐美俗。其中龙舟胜会、五常十八般武艺最为著称。相传洪钟辞官回乡后,为庆丰年、祈社安而重视端午节龙舟胜会活动,推波助澜,使之更为盛大。其时,龙舟齐聚,热闹非凡,其乐融融。洪钟见状感叹道:“与民同乐,其乐无穷,乐已足矣!至今每年端午,五常浜口均举办龙舟胜会。洪钟又为改良民风、强民体质而兴五常十八般武艺。五常的十八般武艺,据传系明代尚书洪钟归乡后,将兵器与生产、生活工具结合,改制出一些兵器的另类。同时,编排武艺108法。尚阳刀镂空花纹的刀柄上有“道社庙众安坊,汉帅寿亭侯关”。这些改制的兵器均为木质,更便于就地取材,形式上与传统的 18个兵器大相径庭。经西溪民间武术队教练章建华整理,其为龙刀、风刀、三尖二刃刀、尚阳刀、兄弟刀(两件)、金刚伞、大劈锁、龙鱼斧、玉手笔艺抓、文耙、武耙、阳镗、阴镗、李公拐、方天戟、金瓜锤、枣逆锤。五常18件兵器中的文、武耙,枣逆锤及大劈锁由农具改制而成。大劈锁据说是根据方腊所使铡刀改进的兵器而成,龙鱼斧由程咬金的开山斧改利,阳镗、阴镗出自花和尚鲁智深的日月铲,李公拐自然源自八仙过海中铁拐李手中的家伙。五常村至今尚保留着200多年前前辈传下来的兵器。近年来,五常十八般武艺在国内表演多次获得大奖。十八般武艺和龙舟胜会流传至今,且得到光大发扬,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和谐文化提供了极佳平台。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