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家谱引来千人清明会
今年4月4日,遂宁安居区尖子山村贺氏家族的后代们将迎来首个“千人清明祭祖会”,纪念贺氏先祖入川346周年。为这一天的到来,有位老人忙碌、奔波了7年,他便是69岁的贺知德。
如今,贺知德编写出了25万字的《贺氏家谱》,收录了3800多个贺氏家族成员的名单,涉及1700多户人家。
修家谱完成几代人的心愿
3月30日,成都双楠富港花园的贺知德家的客厅,几本印刷厂刚刚送来的《贺氏家谱》散发出一股油墨的清香。800多页的《贺氏家谱》,每一页均为贺知德毛笔宋体小字。贺知德坚持用手写书来排版,“是为了记录修订家谱的艰辛和对家族的热爱。”贺知德说,重修家谱也是贺家人一直的心愿。
贺姓,最早可追溯到汉朝,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贺姓原本姓庆,直到东汉晚期,由于要避讳东汉建光皇帝刘庆,庆姓人家的庆纯提出将“庆”改为“贺”,即庆贺之意。到明代泰昌年间,贺氏后代编排了“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60字的班辈字谱,并开始启用。
在“湖广填四川”中,康熙三年(1664年),生活在湖南邵阳县的贺氏第62代后人贺凤泰与杨氏,带着4个儿子与家人举家迁往四川,最终在遂宁石洞镇尖山子村一带落户。几个儿子分别在九块石、尖山子、清凉寺几处安家。又经过220多年,贺家几支脉系的人口发展为600余人的庞大家族,贺家人还在尖山子村修了贺氏宗祠。
幼年时期的贺知德,每年都要跟随父亲到祠堂祭祖。当时,贺家人手里有一本记录贺家历史的旧家谱,一本花名册,但有关贺家后人的资料只记录到1928年就中断了。“这两本家谱必须好好保存,不知啥时候贺家才能出个人才把家谱接着修下去。”贺知德17岁那年,贺家一位有威望的叔伯将两本书交到了贺知德的大哥手里。
历艰难寻亲走遍万里路
“文革”时,为了保护家谱,贺家人把家谱装进罐子,深埋进地里。“文革”后,家谱又被挖了出来交由贺知德保管。在家里人看来,当时身为绵竹县副县长的贺知德有点文化,文笔好,修家谱的事就落在他的头上。
7年前的一天,退休后的贺知德翻阅起那本已被他摸得起了毛边的旧家谱。旧家谱停修已70多年,再不修谱,将来困难会更大。一股冲动在贺知德心中升腾:“我要修家谱!”老伴和儿女们表示赞同。
贺知德开始跑书店、图书馆,查阅历史,补旧家谱中遗漏的典故。但百年间,庞大的贺氏家人因各种原因四处迁徙,要想整理全名单,绝非易事。
最初,贺知德独自寻访尖山子。因为他是在九块石地区长大的,尖山子村的贺家人并不熟悉,他就挨家挨户去敲门,“请问你们家是不是姓贺?”一旦问到是贺氏后辈,他会立即把名单详细记下。走累了,不好意思到乡亲家“蹭饭”,贺知德通常就用矿泉水和饼干充饥。贺知德修家谱的事,渐渐被族人知道,大家伸出支援之手。成都知名女作家贺蓉(桑格格)是贺知德的侄女,她第一个给伯父汇来5000元,贺家在雅安军分区的长辈更是捐款5万元等。2006年起,贺蓉父亲贺知易开始陪同贺知德寻找家族后人,兄弟俩结伴走遍整个遂宁地区,又跑遍了四川境内所有的贺姓居住地,包括绵竹、什邡、广汉、眉山等地区,行程上万公里。
盼相逢千人祭祖创盛会
去年7月,贺知德再次到尖山子时,偶然听说一拨从贵州驾车过来的贺家人,也在此寻宗问祖。贺知德赶紧联系对方,听说对方的几位老辈的姓名竟是“自”字辈和“安”字辈,贺知德确定其祖辈为早年迁移贵州,如今他们已在当地繁衍了后代170多人。
“一家人啊!”电话两头的人都激动得哭了。“真想和四川的贺家亲人们团聚一场!”对方的一句话提醒了贺知德,他想:何不在今年举行一场清明会,让分散多年的贺家后人聚首?
“4月4号,尖山子村,千人清明会!”最近一段时间,贺知德家里的座机热得发烫,他不断接到贺氏家族的后人们打来的电话。在贺知德列出的清明会流程单上,还有许多新鲜的点子。他们将给70岁以上的老人奉上100元红包,给贺家的孤寡老人送上200元红包。同时将发出100多个由贺家人自己评选的奖项,包括“优秀创业奖”、“教子有方奖”、“孝敬老人奖”等10多个种类。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