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古画鉴赏:关氏兄弟与外销画
十八世纪出现在广州的“外销画”,曾风靡一时,涌现了众多“外销画”画师,其中以广东南海关乔昌、关联昌兄弟成就最高。由于历史的原因,关氏兄弟的“外销画”现绝大多数都存于海外,广州则鲜有收藏。将于2005年1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国保利2005年春季拍卖会”将有关氏兄弟的名作现身,可为研究与收藏 “外销画”注入新的活力。
在十八世纪的广州街头,开始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外销画”的艺术品。这种主要面向西方世界的新画种,是由中国画家采用西方绘画技术和材料绘制而成。因其专供输出海外,又被称为“中国贸易画”或“洋画”。这些外销画品种繁多,题材广泛,既有油画、玻璃画、通草纸画,也有水彩画、水粉画等;题材方面大多以写实为主,包括肖像、商行、典仪、事件、海事、屋景、生产、花卉、鸟兽、风俗信仰以及百业行当等。由于当时中国长期闭关自守,资讯极不发达,外国人只能靠这些有限的外销画了解这个神秘国度的风土人情。因此,在广州与外国商人打交道最多的十三行的靖远街和同文街(外国人称为中国街和新中国街),便应运而生涌现出了众多的画铺。这些画铺聘请擅长外销画的画师(有的铺主本身就是画师),专门创作为外国人所欣赏的这类画。当时店铺之多、画师之众,可谓史无前例,据历史记载这一行业人数最多时达到两三千人。在这些画师中,以广东南海人关乔昌、关联昌兄弟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
关乔昌生于清代嘉庆六年(即西元1801年)。他的英文名叫Lamqua,翻译成中文则为“啉呱”、“林呱”,有时又被译成“蓝阁”。他是英国画家钱纳利 (Chinnery)唯一的中国学生,因此画风自然受到当时在英国形成中的新画风影响,以奔放的笔意、明亮的色彩和鲜明的对比为主要特色。由于钱纳利在英国本土的影响,使关乔昌的作品在海外也受到追捧。1835年12月8日出版的一份名为《广东邮报》(CantonRegister)的英文报纸对他的画艺极为推崇,称他“对艺术知识的领悟加深了,已经成功地把握了面部的神情特征,并令人惊奇地显示了艺术的感染力”。在这一年,他的一件《老人头像》入选英国画家美术院展,在1841年和1851年,他的肖像画分别赴美国纽约和波士顿展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作品最早赴欧美参加展览的中国画家。
关乔昌的弟弟关联昌也是当时有名的外销画画家。其英文名叫Tingqua,译成中文名为“庭呱”、“廷呱”,中文写法又称为“关廷高”。他生于清代嘉庆十四年(即西元1809年)。他的画风与其兄有所不同。其画以线性和装饰性较强以及鲜艳的色彩表现为主要特征。他在吸收传统的西欧油画在光线、透视、色彩以及意境的渲染等方面的技巧外,还能将中国画中的一些传统表现题材运用贯通,别具一种情趣。
关氏兄弟长期活跃在广州的十三行。他们在同文街分别开有自己的画肆,大量的绘制肖像、风俗、风景和写生的油画和水彩画。为了扩大销路,他们还分别绘制“英国样式”和“中国样式”的外销画,其客人除了那些在广东和港澳的欧洲人外,还有不少是本地的顾客。将于2005年1月9日在广州白天鹅宾馆举行的“中国保利2005广州春季拍卖会”上,人们将有幸见到分别署款“广东啉呱”和“庭呱”的《男人像》(清,尺寸:61×46cm,估价:6-8万)和《老妇人像》(清,尺寸:47×29cm,估价:8-10万) 便是他们绘制的“中国样式”的代表作品。《老妇人像》在署款之下尚有乔治·钱纳利的英文签名(GeorgeChinnery),说明这件作品系庭呱和乔治·钱纳利二人合作的。
关氏兄弟的绘画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赞赏,不过很遗憾的是,现存的他们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存放在国外和香港的博物馆、美术馆,而在其发源地———广州却鲜有收藏。因此关氏兄弟作品的浮出水面,必将为外销画的研究与收藏注入新的活力。
朱万章(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古书画研究专家,著有《岭南金石书法论丛》、《六朋画事》、《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