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云飞(1789-1841年),字鹏起,号雨田,汉族,清代山阴天乐乡(今属杭州萧山)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官至镇海总兵,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8月17日,在著名的定海保卫中壮烈牺牲。
人物简介
葛云飞生活非常简朴,“青布帕首,短衣草履”,而“察其饮食,仅脱粟乾蔬”,时称“寒儒”。他防守边戍,常深入兵营,与士卒同甘苦,对士卒关怀备至。天寒地冻,见士卒露立戍边,便给人人制棉袴。一天,他的家人从家里给他送来皮衣,他说:“士卒冒冰霜,忍独暖乎?”于是仍衣麻袍如故,士卒闻之,无不感服。在后来坚守定海的血战期间,他“六昼夜不暇食,日仅啖饼八枚”,战士也苦于粮台供给困难而不能饱。一天,当地耆老冒着炮火煎送参汤给他喝,他说:“将士忍饥杀贼,我忍独饮乎?”便将送来的参汤倒到茶水里,“与众共饮之,各军皆感奋泣下”,而倍添斗志,奋勇杀敌。
他治军非常严格,纪律尤其严明,曾有一卒取民一竽,被鞭之流血。他早年在浙中防戍,“持令巡察,有犯纪律者,虽节使材官,不少假借,诸军战栗。”由于他治军恪守“诚信必孚,赏罚必明,情伪必察,劳苦必均”,被士卒誉为“好官”。
他虽过着戍伍生涯,但生平却爱好读书,旁涉子史,间为诗词,慷慨言志。著有《名将录》、《制械要言》、《制药要言》、《水师缉捕管见》、《浙海险要图说》及诗文,凡数十卷。当时人称赞他“兼娴文艺,笔札颇短峭明达,喜爱书画,谦抑下士,士流多乐交。”
人物生平
葛云飞系西汉军事家张良后裔。张良第66代孙。元朝时,由河北定兴迁居萧山南街,为避“三丁抽戍”之役,张良46世孙张招,将其中一个儿子张素,从岳父改姓葛。葛素先后由萧山南街迁入临浦西葛、东葛,葛素之子道翁再由东葛迁山头埠。山头埠葛氏尊张招为始祖,已传28世,葛云飞为20世孙。葛云飞刚任浙江定海镇总兵不久,道光十九年(1839年)因其父逝世,他便丁忧回籍。临行之前,他曾上书筹海八十七条,认为广东查禁鸦片,外夷阴险,恐有兵事,波及浙洋,应当事先定谋。果然,不到一年,英军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七日侵占定海。
当时,浙江巡抚乌尔恭额与浙江提督祝廷彪商讨守御之计,从中乌尔恭额得知葛云飞“谋略可任”,并以其“曾官定海,熟悉洋岛情形,驰书邀之。”七月,葛云飞抵镇海,乌尔恭额前来问计,葛云飞对他说:“今日所急,当先守后战”,积极备防,并呈上《灭夷十二策》。于是,乌尔恭额便委任他主持镇海军事。他以劲兵扼守招宝、金鸡两山,关内安设巨炮,江岸筑土城,而江心及隘巷,则树木桩、排筏,以阻遏英军来犯。“凡三日,而守具备,人心始定,密上《十二策》,多见施行。”不久,伊里布奉命使浙,葛云飞向他“首请招失伍旧兵,而贷其罪,伍卒皆还,教练旬日,散旅遽大振。”同年八月,王锡朋从吴淞调赴宁波,任镇海诸军翼长,葛云飞与他曾请求迅速出兵收复定海,但被一意妥协求和的钦差大臣伊里布所拒绝。伊里布甚至还打算邀请英国全权代表义律来镇海谈判,要求葛云飞也参加,葛云飞断然拒绝。直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琦善与义律议订《穿鼻草约》,英军强占香港之后,表示愿意归还定海,伊里布便派人前往与英将胞诅联系。二月,由葛云飞和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带兵三千人,渡海接收。
接收期间,葛云飞坚持先退城,后释俘,否则施以兵威,逼令英军撤出定海。
治军用兵将德高尚,武艺高强
“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孙膑兵法·将义》)
“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诸葛亮《将苑·励士》)
作为统率一军、镇守一方的武将,必须是将德高尚,武艺高强,才能使士兵敬服。
葛云飞16岁时,能开六钧硬弓,31岁时,能用60公斤大刀,挑起一抱粗、两丈长的约重200公斤的栋梁,足见其臂力大得惊人!
在捕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二十九日,定海花鸟洋面发现海盗船只,云飞率部出海,并且亲自掌舵,从上风逼近盗船。当两船相距两丈左右时,云飞手握佩刀,纵身跃上盗船。这次捕盗战绩辉煌,云飞“亲擒大盗邱亲等十一名,斩取首级十二颗,又拿获盗船三只,烧毁盗船一只。”云飞与群盗在船上短兵相接,奋力搏斗,显示了他的无畏精神和高超的武艺,鼓舞了士兵的斗志。
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吴子·治兵第三》)
“御敌之法,莫先于练兵。”(《于忠肃公文集·宣府军务疏》)
平时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时就节制有序,士气高昂。同历史上的名将一样,葛云飞深谙此道。
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葛云飞奉谕来镇海主持军务时,他一面亲自布防,一面着手练兵。他收编了从定海撤回的溃兵,同时招募、增补新兵,进行为期10天的强化训练,最后组织了海上阅兵,做到令行禁止。他还在这支队伍中挑选了600人,再次进行严格训练,使之成为劲旅,在后来的定海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英军第二次入侵定海时,葛云飞就是带领这支部队同敌人进行肉搏血战。
葛云飞殉国后,道光帝下旨“褒葛某所练亲兵最为得力,奋勇杀贼,效命疆场……”(张世庆《葛云飞传》)
平时,葛云飞对部队管理很严,所到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
道光七年(1827),时任黄岩镇标中营守备的葛云飞,年底在奇人门度岁。一个士兵偶然拿走了当地百姓一个芋头。葛云飞得知后,命他立即将芋头归还物主,并命军中执法者打了他的屁股。
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葛云飞奉谕来镇海主持浙江防务。当时一个姓哈的浙江巡抚乌尔恭额的卫兵强取百姓财物,葛云飞下令逮捕了他。乌尔恭额遣人来说情,葛云飞对来人说:“葛某奉大人钧谕统军守边,理当尽心办事,如果对破坏军纪者徇以私情,不唯有负乌大人重托,而且今后难以节制部下。请转告乌大人见谅!”
事后,乌尔恭额对卫兵们说:“葛总兵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你们要谨慎办事。”
巧妙伪装,智歼敌人
“兵者,诡道也。”(《孙子·计篇》)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韩非子·难一第三十六》)
与敌对阵,葛云飞善于巧妙伪装,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然后一鼓而歼灭之。他说:“坐着楼船,作起声乐,大张旗帜地去捕盗,无异于通知他们赶快躲避”,又说:“海盗不会到关前送死……出海捕盗,……有助于训练我们的胆量。”道光七年(1827)七月初五日夜间擒获海盗陈兆龙等9人,葛云飞就是化装成商人模样出海,诱敌上钩的。
且近,从各处传到半塘营地。葛云飞似乎预见到悲剧的到来,他施出了最后一计:命令部下运来200斤火药,分别装在两只木桶里,同时点燃几支香,插在火药上,然后封好桶口,用朱笔亲书“行营军饷”4个大字,自己则带兵离开半塘,上土城杀敌。
不久,一群英兵冲到半塘,阵地上空无一人,只见两桶“行营军饷”,便争着上前搬动,岂料“轰”地一声巨响,立刻大火熊熊,不少英兵就这样葬身火海。这时候,葛云飞已牺牲多时了。
以身作则,甘苦必均
“将能心澄如水,则德盛而威自张,万众仰之帷谨,敌人闻风而威服。”(佚名《草庐经略》)
“所谓身先士卒者,非独临阵身先,件件苦处要当身先;所谓同滋味者,非独患难时同滋味,平处时也要同滋味。”(戚继光《纪效新书·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