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通谱网欢迎您!
繁体版 登录 注册

陈述彭

2013年03月27日 | 阅读:407

陈述彭,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地学专家。中国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地球信息科学的倡导者。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制有《中国地形鸟瞰图集》,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的组织领导工作,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总设计书,并主持和编制,为我国大型地图集的研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个人履历
陈述彭(1920 年2月 - 2008年11月25日),生于江西省萍乡市,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研究教授,原武汉测绘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员。

著作
历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科技顾问,国家遥感中心顾问,江西省政府咨询委员。曾任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地理与环境工程调查研究。近年来致力开展"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战略研究,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六卷(1990-2002);主编《地球住处科学》(1997-)及《遥感信息》(1986-)两种期刊。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和多次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华绿色科学特别金奖(1993),国家计委资源与环境学科布局论证金牛奖(1992),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9),国际欧亚科学院一级勋章(1999),美国地理学会奥·米纳地图学金奖(1998),泰国邦英德拉巴亚洲遥感贡献金奖(1999),国际岩溶学会首届荣誉金奖(2001)。

成就
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世纪50年代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年代倡导航空像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70年代致力于开拓遥感应用,组织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航空遥感实验。80年代负责研制我国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并任第一任主任,设计黄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情评估信息系统,兼任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1987—1992)。90年代积极参与地球信息科学及全球变化及数字地球战略研究。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6卷(1990—2003),《石坚文存》(1999);合著《遥感地学分析》(1985,1990)、《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二种教材,主编《地球系统科学》及《遥感大词典》(1990)二种工具书;主编《地学信息图谱》(2001);主编《地球信息科学》(1997一)及《遥感信息》(1986一)两种期刊。曾参加编制《中国地形乌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案》、《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地图集10余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和多次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华绿色科学特别金奖(1992)、国家计委资源与环境学科布局论证金牛奖(1992),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顾问。

成就及荣誉

中国遥感地学之父
★被尊为“中国遥感地学之父”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述彭  

遥感是在远离目标,与目标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判定、测量并分析目标的性质。地学是对以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统称。30多年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遥感及其应用应该是另一个学科,不能与地学混为一谈。但有人却不同意这种见解和论点。他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学与遥感及其应用可以结合,而且必须结合。他举例说:“高倍望远镜的出现,使天文学研究面貌一新,电子显微镜的诞生,把生物学研究引向了深入。只要将遥感及其应用与地学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使地学研究的面貌焕然一新,才能把地学研究不断引向深入。”提出这个不同意见的人正是萍乡籍著名科学家。

少小离家为求学
1920年,陈述彭出生于萍乡市白竺乡的一个小山村。由于在他前面的两个哥哥过早地夭折了,陈述彭出生后,家人万般呵护,为他取了个石坚的乳名,希望他寿比彭祖命如石坚(为纪念其创办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学术系列讲座正式更名为“石坚论坛”,石坚论坛第一讲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学术报告会,已于2011年5月21日举行)。白竺风光秀丽,白云缭绕着峰峦,涌泉流灌着梯田,小河边的水磨和山崖下的溶洞让幼小的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奥妙。在陈述彭的眼里,万千世界就像一部读不完的天书,他总想把它临摹描绘出来。这样的环境也让陈述彭渐渐地喜欢上了地理和美术。小时求学的路是艰辛的,从小学开始,他就得跟随教书的父亲披星戴月翻越50多里的山路去县城上学。萍乡当时没有高中,从萍乡中学毕业后他只身来到了长沙报考了省立第一高中,长沙和家乡一样美丽,湘江清澈,碧水长流,岳麓山树茂花盛。地理入学考试时,他用几幅简单的地图答完了全部的考卷,受到了校长的青睐,从而成为了学校的一名江西“留学生”。他后来在校刊上发表了“南岳游记”一文,又受到教师、校长的赏识和鼓励。或许这已经隐约成了他日后终身从事地球科学的契机和信号。

1938年,在烽火连天的日子里,陈述彭仅上了两年高中就以同等学历考上了浙江大学,刚开始,他读的是教育系,但是,绘画美丽的大自然依然是陈述彭课余的最大爱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由校长竺可桢亲自主持的纪念徐霞客诞辰350周年的大会。竺可桢极力赞扬徐霞客不辞艰辛、终年跋涉,为认识自然献身的精神,号召莘莘学子效法古人。一番话说得陈述彭热血沸腾,也煽起了他对地理学的炽情,在自己的强烈要求下,他从教育系转到了地理系,从而实现了最终的愿望,开始迈向我国地学研究领域。名牌大学,严师如云,他得到了叶良辅、张其昀、涂长望等著名教授的指点,得到了系统地学习地学知识和严格的野外考察基本功的训练。毕业后又留校为叶良辅教授的助教兼研究生。

在浙江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陈述彭还得到了竺可桢校长各方面的关心和教诲。竺可桢多次勉励他努力钻研,在地理学方面开创新的研究局面,实现地理学的现代化。徐霞客的精神和竺可桢的勉励鼓舞着陈述彭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进。陈述彭先后撰写的《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洞穴地貌图》、《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徐霞客游记在怒江、腾冲地区的实地验证》等论著,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54年,他和周延儒、施雅风教授一同对七星岩的测绘,是我国以立体地图方法考察洞岩的创举,并从中总结出了喀斯特洞穴的类型,对洞岩学的研究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在已是85岁高龄,成为祖国遥感地学界一代宗师的陈述彭,回想起那段往事,总是对人们谈到:“我总算没有辜负竺老的希望,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献身科学成大业

在人和自然界的协调中,最难能可贵的是陈述彭的超前意识。现代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是从宇宙空间的高度去探测宏观规律,认识我们的地球。早在1954年,他编制一部《中国地形鸟瞰图》,把透视点放在外层空间的高度上。这种从空间的高度来研究国土的构思,反映了他当时从宇宙观测地球表层的憧憬。没想到却遭到持传统地图观念的人的非议,有人甚至胡乱上纲上线、滥扣政治帽子,说从东方俯瞰祖国是站在“帝国主义的立场”,直到1958年人造地球卫星上天,阿波罗卫星图像普及以后,当年不理解的同行学者们逐步接受了卫星上对地球观测的概念,对陈述彭的超前意识表示钦佩和叹服。而此时,陈述彭只对那些对他表示歉意的人会心一笑,他的思绪又飞向了另一个高度。他知道,随着人造卫星的上天,地学将迎来一场新的革命,而新的生长点在哪里呢?

地图的制作一向依靠手工作业,进展缓慢,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他一直思索着革新的道路,主张制图要有计算机介入,实现输入、处理、存储、更新、输出、显示的自动化,他提出地图的内容应当数字化,符号要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与电脑功能相适用。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

热门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