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分封“查邑”之查氏溯源
本人曾于2000年发表《婺源查氏考略》(《徽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二期)一文,近年来,又在皖、浙、赣看啦多本《查氏家谱》,后又与嘉兴市得到陈启文先生的文章,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从始祖查延一世至今,到‘家’字辈八十六世竟能代传衔接,这在中国家谱中罕见。”陈先生用了“罕见”一词,敦促了我这个查氏八十四代“良”字辈裔孙,更加深入地研读所见的《查氏家谱》和大量的相关资料。
丁亥年清明之际,笔者于四处调研,核对了泾县、休宁、婺源、海宁查氏各宗支谱,所见谱系清晰明朗,凡在皖、苏、浙、赣出自这四大宗支的查氏,共宗与一世祖查延,是姬姓“以功肇封查邑”改“查”姓,溯其宗源并结合历史情况,考证于下。
一、查姓最早出现于春秋周惠王在位时
“查” 姓,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周惠王(姬阆)在位(公元前676年---前652年)年间,周惠王是当时十二个大诸侯之上的东周朝代世袭天子,与同时期十二诸侯国君共同掌控大小分封权。周惠王在天子之位时,鲁国国君是鲁庄公(姬姓),庄公是鲁国始祖伯禽苗裔。自鲁庄公上溯约四百年,周公(姬姓,名旦)辅助侄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灭奄,随即周公长子伯禽被封到“奄”地,国号鲁,以奄地中心(今曲阜市)建都。约四百年后,周惠王与鲁庄公协同分封同宗姬姓伯禽的后裔于“查邑”(系奄地中的一块),故《查氏宗谱》中有明载:“鲁公伯禽苗裔”“姬姓”“系子爵称于诸侯”,“周惠王时功肇封查邑”,“遂以查为氏”-------这就是华夏历史上最早的关于查姓的文字记载。由此,从谱牒代传的诸多的历史版本记录的考据,并对证史学的诸多相关文字的记载,可以说,起源于鲁的“奄”地的查姓是周公旦的后裔,是中华姓氏中最早的查姓。
二、“查邑”出现于“奄”地
关于“鲁公伯禽苗裔”,“姬姓”“系子爵”“以功肇封查邑”,这“查邑”之地究竟在什么地方?由于传统的牒谱刻印版之列出宗谱系列,提供了“鲁”“伯禽”“姬姓”“查邑”,并未对地域具体阐述,这就要对“查邑”进行查核考证。在《辞海》、《读史方舆纪要》等古本史书中,特别是《辞海》“伯禽”条提示的内容是:伯禽“周代鲁国的始祖……周公旦长子。其父东征灭奄后,成王封以殷民六族与旧奄地。”笔者对“奄”地联系其他方舆等史书中文字记载可作明确诠释:春秋之前西周灭商并取得东征胜利,在时称东夷地域有“奄”地,即周公旦摄政周成王时,分封“奄”地的诸侯是十二诸侯中第一等大的诸侯。分封的地域是“殷民六族与旧奄地”,约莫相当于今山东省汶、泗、沂、沭(上、中游)水流域。分封“奄”地后,在以“奄”地中心地带(今曲阜市)建都为鲁国。鲁国经历四百多年后,国君鲁庄公对当时的同宗伯禽苗裔(也是自身嫡支)以功肇封甚为器重,遂将“奄”都城以北、泰山之南,即今汶河地带划出地域分封为“查邑”。“查邑”之地,是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奄”境内一小块地。这也正如《万姓统谱》所云:“查姓起源齐郡”(今山东泰安一带)。《华夏百家姓探源》中指出:“查氏发祥于山东齐郡(今泰安地区)”。对于这个“齐郡”之说,清康熙年间,查延七十五氏孙查嗣镛在《查氏支谱》卷五中考证之文提到“齐郡之说,或宋时作谱,以后族姓而系之耳!”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姬姓分封“查邑”于“奄”地时,是在春秋时代,那时是没有“郡”这一地域概念的,秦朝统一后才出现郡、县制。所谓的“起源齐郡”,实际上是“奄”地被秦朝以后人统称为“齐郡”①,笔者又经多番查询与调研,最早所分封的“查邑”,大致在近山东省泰安市与曲阜市之间------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新泰市楼德镇、宁阳县东庄乡,后来延伸到费县城南查家山头等地带。
三、查氏“宗祠文化”的源头
鲁国是起自周公旦长子伯禽的诸侯国。伯禽在承袭父业创建鲁国中,周公建立的典章制度、“明德慎罚”等礼制继承最多。伯禽的后裔受西周“成康之治”两朝中周公礼制的影响也最大……由于“查邑”近在曲阜都城之侧,是鲁国经济、文化比较领先的地区,这就为查氏家族的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与社会基础。故一世祖查延(伯禽后裔姬姓封于“查邑”遂改“查”姓)之后的几代,查氏家族人口繁衍发展,当然也经历了“庆父不死鲁难末已”的年代。但有幸的是,一百多年后,在重兴周室礼制中,孔子的儒家宗祠文化的思想竭力消解庆父之乱的影响,查氏宗祠文化又将大量的儒家体系的宗祠文化内容吸收进了周公最初建立的宗祠文化理念。到了战国的孟子,两汉时“儒家学为正统”的宗祠文化继续传承与发展着…..指定长江中下游的查氏发展成南方泾县、休宁、婺源、海宁等为中心的最大的宗支,他们于江南腹地承袭儒家宗祠文化的思想,此外,又受到宋朝“程朱理学”的更多影响。特别是,不仅理学大统的朱熹是婺源人,而且“程朱理学”活跃在徽州,“宗祠文化”无论形式与内容,在徽州得到拉进一步的广泛发展。《婺源县志》(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记录:”本县自唐宋以来……祭祀先灵的祠坛庙宇350所,承宗继祖的宗族祠堂615所。”乡与村均有以祠堂或家乘为中心的活动场所。
《查氏宗谱》统谱与上述各大宗支脉络比较清晰,在自古至今的“宗祠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与三千多年来传统的文化宗源与历史贯通相息,可提供研究的视点很多。以上这些“宗祠文化”的内容反映出的历史渊源与进程,从正、负两个方面或是文化现象的多元视角说明,研究与了解华夏历史也应探讨与研究“宗祠文化”。